第二一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3712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40:27  |  分类:

儿童教育

赫库兰尼姆的遗物

文物名片

出土地点:意大利赫库兰尼姆帕

比里庄园

制作年代:公元1世纪中叶

出土时间:公元20世纪80年代

材 质:石

出土地点:意大利赫库兰尼姆

帕比里庄园

制作年代:公元1世纪中叶

出土时间:公元20世纪80年代

材 质:石

文物掠影

亚马逊头像有圆润椭圆的头型,壮实的脖颈上刻有两道皱褶。面部如女性般优雅,厚唇,高鼻稍长,深目,眼球着色。头发浓密蓬松,中分,束发,尚有红色残留。

亚马逊头像被推测为古典派巨匠库勒希拉斯或波留库勒德斯德作品,是罗马时代优秀的仿制雕刻作品之一,被称为希阿拉风格。现收藏于意大利庞贝考古管理局。

赫拉像原本位于帕比里庄园东侧大房间内,火山喷发时被强大灰尘暴掀到室外。为女性立像,着古希腊式披肩女装及外衣,作品堪与“波尔格泽?赫拉”、“维阿迪坎的蒂梅德尔”媲美,被认为是古罗马时代仿古希腊雕刻家阿格拉库里多斯公元前430年时期作品之一。

出土地点:意大利赫库兰尼姆船坞

制作年代:公元1世纪

材质:蛇纹玛瑙

尺寸:高5.5厘米,口径5.0厘米

出土地点:意大利赫库兰尼姆船坞

制作年代:公元1世纪

材质:金

尺寸:长173厘米,套环直径3厘米

金项链为环环相扣的链条连接而成的长链,两端分别为钩及扣,扣环中央为麻面3连同心圆,通过6根麻面连杆与中央小球相连。这件项链以套环链为介,链接起小巧的三日月形吊饰,三日月两尖端各有一小球。

这种设计独到的项链在维苏威火山周边地区多有出土,一般自双肩垂至腰间,在前胸和后背交叉披挂。它们如同车轮一般咬合在一起,像肩带一样佩戴在衣服上部。

文物故事

“在赫库兰尼姆,火山口喷发出的重的和轻的物质全部被水搅合成了近乎凝固的泥浆,泥浆瀑布般地顺山坡下泻,停留在流经的房舍中,将城市沿海地区变成了沼泽。继而,火山喷发物的巨大堆积变成了坚固嶙峋的山角。”

小普林尼在致历史学家塔西佗的两封信中描述了公元79年8月维苏威火山喷发时的情景,根据他的描述和火山学资料分析,终于得以再现火山喷发带给赫库兰尼姆的灾难。

赫库兰尼姆古城位于维苏威山以西7千米处,火山喷发初起阶段对赫库兰尼姆的影响微乎其微,维苏威火山于8月24日下午1时的喷发产生的灰尘暴主要袭击了从庞贝到斯塔比一线,赫库兰尼姆人不仅感觉到火山喷发的地震,也目睹了裹挟着残片状物质的巨大气体腾起的、高达30米的烟柱。小普林尼这样描绘这一巨大的蘑菇状烟柱:“我不知道是否值得留在城里,而城里的人们大概直到傍晚烟柱继续膨胀、遮天蔽日时,才终于决定开始避难。”

公元79年8月25日凌晨1点时,火山口上方的烟柱突然迸裂,致命的火山灰尘暴(产生于岩浆流上部的高温气体、水蒸汽、轻质碎石形成的浓密灰云,移动速度远高于岩浆)发生了,温度高达400℃的冲击波顺维苏威山坡高速下泻,几分钟便到达了赫库兰尼姆城,少数无处逃难并留在城里的居民瞬间迎来死亡。迄今在古城废墟中发现32具死难者尸体,也就是说5000名赫库兰尼姆居民中的大部分已经逃离了这里。几秒后岩浆到达海岸,在那里等待风浪稍退乘船逃生的300余人刹那间被灼热的灰尘暴吞噬。

灰尘暴之后便是岩浆流(火山喷发时高温气体、水蒸汽、火山灰、碎石等的混合体在地表高速移动的现象)席卷而来,在城市街区留下40厘米~50厘米厚、在海边留下150厘米厚的堆积物。

凌晨2时,岩浆流冲进赫库兰尼姆城,由于温度已有所降低,流动更加高速。岩浆流所到之处建筑被摧毁,大量建筑材料被席卷而去,所有生命不复存在。之后到黎明前,灰尘暴和岩浆流交替发生了4次,赫库兰尼姆城最终被23米厚的火山喷发物埋没。

赫库兰尼姆城被埋没的过程与庞贝不同,凝灰岩般坚硬的堆积物密封了整个城市,使得赫库兰尼姆城建筑物顶部和有机物质——木材、植物、纺织物等都奇迹般地被保存了下来。

古城船坞

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以清理赫库兰尼姆郊外浴场露台为契机,开始了对赫库兰尼姆郊外的考古发掘,从而使黑砂海岸及岩石岸壁重见天日。

考古学家在海岸沿海处发现了古代船坞遗址,即露台底部拱形屋顶建筑。船坞有木制大门,部分被用于下水道的排水口。

1980年,船坞遗址出土了首具罹难者遗骸,之后不断有遗骸出土,至今已发掘出约300位罹难者,还有数条狗和两匹马的遗骸。在这些遗骸出土之前,由于人们未曾在赫库兰尼姆城市遗址中发现过足以为证的罹难者遗骸,故认为市民大多得以避难,而海岸和船坞遗址遗骸的出土表明那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这些罹难者遗骸全部出土于火山喷发形成的8月25日的第一次灰尘暴遗留的1.5米厚的火山喷发物中。因此可以推测,喷发物对赫库兰尼姆的影响发生在25日凌晨1点以后。最有可能的是,火山的反复喷发和不断的地震,使得那些怀有侥幸心理还留在赫库兰尼姆城中的人们终于不能再无动于衷了,随着天色的转暗,他们决定次日天亮就出城避难。不少遗骸旁发现有油灯,说明人们曾在黑暗中逃生。无论如何,赫库兰尼姆的人们在选择走还是留的期间,是有足够的时间收拾他们最宝贵、最容易携带的财物,如金钱、首饰及其他贵重物品,或是用手拿、或是贴身捆扎,事实上许多罹难者身旁或身上都有这样的财物出土。

部分市民较早便取道艰辛的陆路避难去了,直到入夜还留在城里的人们,或许只能选择与火山方向不同的海路逃生,他们走的是狭窄的地下通道和陡峭的攀岩台阶。不难看出,虽然他们很快便到达海边,地道出入口和陡峭台阶等几处险段并未留有罹难者遗骸,人们中大多是老人也有母亲怀抱的婴幼儿,他们必须走过黑暗陡峭的下坡路,但秩序井然,不显恐怖,并未留下大难临头的混乱。

我们无从知道赫库兰尼姆的5000市民中有多少人来过海边,也不知道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否最终得以逃脱灾难,但他们无疑都逃离了赫库兰尼姆城。

不难想象,逃到海边的人们乘坐停靠在港湾的渔船逃走,因为考古学家在那些地方发现了许多网具和鱼钩。

总之,8月25日深夜1时许,灼热的火山灰尘暴袭击赫库兰尼姆海岸时,那里只留有300余人,以及一艘呈颠覆状的小船。灰尘暴从海岸呼啸而过,几分钟间形成了1.5米厚的喷发物,破坏力无比强劲,所到之处生命无存。海边的人们被灰尘暴巨大的冲击力甩出又被摔到地面,所以那里发现的遗骸不是匍伏在地就是仰面朝天,看来这些人在400℃高温的热气蒸腾下,要么体液被烤干、要么头盖骨炸开而死去。

逃进筒型穹顶船坞的人们并非被高温冲击波毙命,而是逐渐窒息而死,死者遗骸大多呈卷曲状,可看出他们在灼热中身体脱水,又遭火山灰埋没。

考古学家在发掘古海岸和筒型穹顶船坞时,对遗骸及其旁出土物品进行了包括古人类学和病理学研究在内的多角度分析,使得不同罹难者的特定遇难场景及其人生故事得以重现。

古城庄园

帕比里庄园是迄今已知的罗马时代最为宏大、最为豪华的庄园建筑。庄园面向大海、沿海岸耸立,周长950米。建筑依海岸低缓的坡面梯次布局,人在其中可以从任何角度放眼周围的景观,眺望那不勒斯海湾的美景。庄园长100米,建有100根圆柱;宽37米,建有25根圆柱,形成柱廊围护的庭院。这里的中庭还曾建有长66米的游泳池。

就总体结构而言,这座庄园里建有带天窗的大厅,大厅对面建有小柱廊,其左侧是客厅,右侧是帕比里图书馆和浴场等生活区设施,但生活区的考古发掘还没有完成。从客厅穿过柱廊便可直达庭院,柱廊对面是各式各样的房间,柱廊的一端是观景室。

这座庄园低于现在地面25~30米,位于赫库兰尼姆西端界河河边。1750年,帕比里庄园被偶然发现。对维苏威火山周边城市遗址考古调查开始于176*年,瑞士考古学家韦伯对帕比里庄园进行了试探性发掘,韦伯还绘制了附有大量记述的庄园平面图。在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很多艺术价值极高的雕塑作品(青铜制品50件、大理石制品21件),马赛克地面和壁画残片,均被波尔提契皇家博物馆珍藏,现藏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

具有重要价值的是帕比里藏书屋的出土,庄园名称也由此而来。在出土的1758册书籍中,包括古希腊埃皮库勒斯派哲学家、菲罗戴莫斯著作和《阿库提姆的战斗》等拉丁语图书。

通过出土的大量美术作品可以判断,庄园的主人是共和制后期富裕的罗马贵族,这位贵族信奉伊壁鸠鲁派哲学、精通希腊文化、受过良好的教育。关于这位庄园主人的身份有几种说法,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说法是,庄园主人是卢齐乌斯?坎普纳斯?皮索?恺森纳斯。卢齐乌斯是朱利叶斯?恺撒的岳父,公元前58年时的赫库兰尼姆执政官;或者是他的儿子,同名的卢齐乌斯?坎普纳斯?皮索,公元前15年时的赫库兰尼姆执政官。另一比较有根据的说法,认为庄园主人是卢齐乌斯的弟弟,公元前54年时的执政官阿比乌斯?库拉迪乌斯?布鲁克尔,阿比乌斯是基克洛的友人,因精通希腊文化享誉一时。

最近有关人士又对庄园进行了露天的考古发掘工作,清理、修复出又一部分建筑遗址。发掘采用开探沟的方式,并对大厅进行了深入的考古调查和研究。大厅地面为几何图形的马赛克拼图,壁画采用第2风格的手法。大厅位置高于其他房间,面向大海,考古学家还就柱廊式露台进行了考古调查。令考古学家格外感兴趣的是在被火山喷发物掩埋的房间中出土的希腊亚马逊头像及价值极高的赫拉像。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