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职场励志 >大生意人给年轻人最有价值的218条经商哲学 > 第八章 当糊涂时糊涂,放下属一马
第八章 当糊涂时糊涂,放下属一马
作者:金龙   |  字数:11023  |  更新时间:2015-02-28 14:16:09  |  分类:

职场励志

自古道:“难得糊涂。”这句话对领导者管理企业也很有启发。在管理中,做领导的没必要事事精明,锱铢必较,对于下属所犯的无关紧要的过失,试着装一装糊涂,放下属一马,既能显示出你的大度,又能让你赢得下属的感激,何乐而不为呢?

在宋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宋太宗和两位重臣在北陵园喝酒,他们一边喝一边聊。没过多久,两位重臣都喝醉了,竟在宋太宗面前相互炫耀功劳,他们都不认输,都说自己功劳大。到最后,居然斗起嘴来,完全忘了一旁的宋太宗,把君臣礼节抛之脑后。

一旁的侍卫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小声地奏请宋太宗,处罚这两位无礼重臣。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草草撤了酒席,派人把他们分别送回家。

第二天上午,两位大臣从沉睡中醒来,想起昨天的事情,惶恐万分,赶忙进宫请罪。宋太宗看着他们战战兢兢的狼狈样子,轻描淡写地说:“昨天我也喝醉了,什么也记不起来。”

两位大臣知道,宋太宗这是装糊涂,有意放他们一马,因此,马上感谢宋太宗的不责之恩。从此以后,两人更加忠心地辅佐宋太宗。

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凡事不要太精明,对于下属那些无伤大雅的小过错,管理者不妨糊涂一点,不去与之计较。比如,上班时间,你发现下属看新闻、玩微博、聊QQ时,没必要当场点破,只要你从他身边走过,他肯定就会收敛起来。反之,如果你对下属吹毛求疵,要求他们上班8小时一刻也不能分神,那无异于鸡蛋里挑骨头,毕竟上班过程中,也需要片刻放松。

当糊涂的时候装糊涂,可以给员工留一个台阶,留一个面子,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同时,还能让下属感受到管理者的宽容和大度,从而激发下属的自觉意识,让他更好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样也有助于赢得下属的拥戴,营造和谐的上下级关系。

091反省任何过失,先从自身开始

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每天我都会反省:为人家谋虑,是否尽心了?和朋友交往,我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我是否精通熟练?

孔子之所以认为曾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关键在于“反省”二字,他认为,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必有大作为。孔子曾说:“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义不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吓他们;自我反省,正义在自己一方,即使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

现实生活中,能够时常自我反省的人,并不多见。我们先来看下面的寓言:

有个农夫划着小船运送农产品,天气酷热,他汗流浃背,苦不堪言。这时,农夫看见一条小船沿河而下,朝自己快速驶来,而且那条船没有任何避让的意思。农夫见状,大喊道:“让开,快点让开!你这个白痴!”结果,农夫的船和那条船撞在一起,农夫跳上那条船,才发现上面没有人。原来,那只是一条挣脱了绳索,顺流而下的空船。

这个寓言中的农夫就是一位不懂得自我反省的人,他自己不躲开,却怪罪别人不躲开。一个不懂得自我反省的人,往往会像农夫那么可笑,在问题即将爆发的时候,他盲目地指责别人,却不懂得思考问题背后的本质,不懂得思考自己的不当之处。结果,眼睁睁地看着问题爆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失,如果不自知,不去反省,那是怎样的悲哀呢?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管理者一定要善于自我反省,即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发现自己的不足、错误从而改正自己的过失,以达到人生的升华。

从27岁开始,长谷川和广就在东京从事商业顾问一职。他一生中挽救了2400多家濒临破产的企业。由于在商业管理领域的卓越地位,他被日本商界誉为“高恩第二”(卡洛斯·高恩是日本商业管理教父级人物,以重建日产汽车公司闻名)。

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长谷川和广说:“我相信自我反省的力量。”他在自己的著作里,列出了一个优秀管理者每天必须反省的八个问题:我今天学到了什么?今天有什么新主意?工作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距离昨天定下的目标有多远?如果同事和领导要给我今天的工作表现打分,我能得几分?今天身体感觉怎么样?今天是否过得开心?长谷川和广有一句为人熟知的名言:“学习过去,才能拥有未来。”可见他的自我反省程度之甚。

在自省过程中,领导者要勇于否定自己,勇于承认错误,主动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既不自负自傲,也不过分谦卑,认真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逐步完善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092搞好生意,而不是搞垮对手

在生意人中间,经常存在一种敏感、微妙的情绪,人们在表面上亲亲热热,假如你生意经营得不怎么样,大家可以相安无事。但是,如果你比其他人强些,这些人就会眼红嫉妒,就可能在背后联手,把你搞垮。即使是你的朋友、合伙人,有时也会被这种嫉妒的心理冲昏头脑。嫉妒之心,是人之常情,是自私的属性,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这种嫉妒之心。在日常的交谈中,“我知道某公司有麻烦了”这类话总是比“我听说某公司生意兴旺”的话多得多,幸灾乐祸的话总比赞美入耳。

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老是希望别人倒霉的人,一定不是很有进取心的人,即使有,也很难取得更大的成功。将对手搞垮了,除了满足嫉妒者的自私欲望外,实际上他没有得到任何利益。请记住:你仅仅是个生意人而已!你没有足够的力量改变整个市场的格局。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经营方式、服务态度、营销战略上,也许,会受到超乎预期的效果。当你比同行先了一步,会遭来嫉妒和白眼,可当你比同行先了一百步,你得到的就可能是尊敬和崇拜。

有些企业老板霸气十足,但体现出来的,更多是愚昧和可笑,一个不懂得与同行搞好关系、不懂得与同行合作的企业,恐怕很难做大做强。一个实力强大的企业,往往依靠几个主要产品或业务赢利,有些产品或业务并非行业最强的。这就好比一个人:他的能力很强,有很多优势,但在某些方面也有不足。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够认清形势,认清自己的劣势,通过与同行企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那么就可以实现双赢,于人于己都是有利的。

华人首富李嘉诚的生意做到了全世界,但他却没有任何“霸道”作风。相反,他处处表现得很平和,对待同行企业,十分尊重和友好,充分彰显了“王者风范”。当年牛根生等企业家组成一个团队,一起来拜访李嘉诚,当时李嘉诚已经79岁了,但他早早地守候在电梯前。当代表团从电梯里走出来时,他一一和他们握手。席间,李嘉诚逐桌坐下,和每一位成员亲切交谈,回答他们的提问。当代表团告别时,李嘉诚再次将他们送到电梯。

俗话说得好:“多一个帮手,就多一条出路。”做生意也应与人为善,而不能不顾同行的利益,否则,就很容易树敌,就会把生意做得越来越孤立。反过来,如果像李嘉诚那样,即使自己是一家独大,也懂得与人合作,并考虑合作者的利益,达到利益均沾,虽然短期内可能少赚一点,但从长远来看,会获得数不尽的合作机会和源源不断的利益。

093尊重下属,不可践踏下属的自尊

俗语说:“树有皮,人有脸。”脸,指的是一个人的自尊。身为管理者,要本着尊重下属的原则与下属相处,千万不要伤害下属的自尊心,更不可恶意地践踏下属的自尊。即便下属犯错了,你在批评下属时也要注意语气、态度和措辞,因为在自尊和人格上,上级与下属是平等的。如果管理者任意践踏下属的自尊,下属往往会被激怒,然后反过来攻击你,刺伤你的自尊。

在印度尼西亚的海洋石油钻井台上,一位经理看到一位雇工表现比较糟糕,当场怒气冲冲地对一旁的计时员说:“告诉那个混账东西,这里不需要懒人,让他跳到海水里,游泳滚开!”

那位雇员听到这句粗鲁的话之后,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他被彻底激怒了,当即抄起一把斧子就朝经理冲了过来。经理见状,大惊失色,在地上爬着滚落到井架下面的工棚里。那位雇员追到工棚里,恶狠狠地砍破了大门。这时,幸亏其他雇员及时赶到,极力劝阻,才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灾祸。

雇员的行为固然过激,但这是谁引起的呢?很明显,是那位经理出口伤人,践踏了雇员的自尊,才激起了雇员的愤怒和仇恨。身为管理者,应该在找到事实依据的前提下,以理服人地批评下属,而不应该粗暴地指责,甚至是侮辱下属。虽然管理者被赋予了权力,但也不应该滥用权力,更不能耀武扬威地伤害员工的自尊。

要知道,没有人喜欢被别人骑在头上、踩在脚下。虽然下属的职位低于管理者,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自尊、有感情的人。所以,如果你希望下属尊重你、服从你,而不是抄着斧子追杀你,那么就要学会尊重下属。只有你尊重他们,他们才会尊重你。尊重不需要花多少钱,但是却能产生很大的激励效果。比如,你进出公司,向门卫师傅打一声招呼,问一声好,门卫师傅感受到了你的尊重,很可能会更加认真负责。

094了解下属的痛处,然后机智地避开

有些管理者深得民心,走到哪里都能被欢声笑语、掌声鲜花围绕。在他们下达命令之后,下属绝对服从,立即执行。而有些管理者不得人心,他们所到之处,周围员工死气沉沉,当他们离开之后,大家背后议论抱怨。在他们下达命令之后,下属们磨磨蹭蹭,不愿行动。同样是在管理,为何待遇差距如此之大呢?

领导常常为了促进与员工的关系而进行一些谈话或者举办一些活动。而如果你在与员工聊天或交谈时,出现了与对方相左的观点,特别是你想说服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时,那么你最好不要一上来就否定对方的观点,说他的观点是错误的、荒谬的,这样你一定不会获得你想要的结果。相反,如果你能机智、委婉地说出你的观点,然后将对方引导到你的观点上来,从而让他们忘记自己原来的观点,这才是最智慧的方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忌讳,人人也都讨厌别人提及自己的忌讳。有时候,即使是赞美他人,不小心也可能冲撞了对方,引起对方的反感,有时可能还会招来员工的怨恨。乐观、宽容的人,有时会调侃一下自己,但这仅限于对自己。在与他人聊天或交谈时,要合理地避开这类话题,把握好分寸,不要伤害到员工的自尊心。

比如,公司的小刘天生秃头。一天,几个同事在一起聊天,得知小刘的发明专利被批准了,领导快言快语地说道:“你小子,真够牛的,真是热闹的马路不长草,聪明的脑袋不长毛。”说得大家哄堂大笑,小刘却不好意思地红了脸。其实,聊天中开玩笑的人动机大多是友好的,但若不把握好分寸和尺度,就会产生不良后果,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因此,聊天中掌握一些分寸还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同志曾经指出:“领导艺术在于了解群众的心理。”如果你想成为优秀的领导者,你就应该了解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了解下属的心理,从员工的心理出发进行管理。这才是有效的管理方法,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心理需求是其动力的最大来源,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被信任和被重视。这种心理需求很容易产生,也很容易满足。作为管理者,应该在第一时间洞悉员工的心理,并采取有力的措施来满足它,这样员工才会产生很强的动力。

095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员工

在某公司举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座谈会上,针对如何强化职工队伍管理问题,一位车间主任说:“我认为管理员工没有什么秘诀,那就是多欣赏员工,多表扬员工,少批评员工。当员工能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工作时,工作效率才有保障。”

这位车间主任的观点是非常有道理的。其实,公司里不乏优秀的员工,有的员工生产技能高超,有的员工创新意识强烈,有的员工谋划能力惊人,有的员工营销思路开阔,有的员工对产品性能了如指掌,有的员工对竞争策略颇有研究,有的员工为人和善、人际关系很好……对于这些员工,管理者是否擦亮眼睛去发现、去欣赏呢?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善于发现员工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这样能使员工身心愉悦。比如,部门开会时,下属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意见,管理者若能予以表扬,予以采纳,那么员工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再比如,员工每天都准时上班,你可以说:“你每天都能准时上班,从来没迟到过,我真佩服你能这么守时。”员工得到你的表扬之后,以后会更加守时。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员工,要求管理者在肯定员工优点的同时,对员工的缺点和不足多一点包容,对员工的错误少一点批评,或者用委婉的暗示予以提醒,让员工看到管理者的胸怀,使员工带着感激之情去完善自己,使员工心悦诚服地接纳管理者,这才是高明的管理策略。

007洞悉下属“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心理

1910年,德国学者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在自己的母亲后边。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的活动物体,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小鹅形成对某个物体的追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去追随其他的物体。用专业术语来说,这种追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而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它只承认第一,无视第二。

这种后来被另一位德国习性学家洛伦兹称为"印刻效应"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里,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之中。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知道,人类对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触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他们用“首因效应”等概念来表示人类在接受信息时的这种特征。于是我们发现,人类对任何堪称“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兴趣并有着极强的记忆能力。不经意地你就能列出许许多多的第一,可是紧随其后的第二呢?你可能就说不上几个。看来,人类确实像那只小鹅那样,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

员工小A,最近就为“做鸡头、还是做凤尾”的问题而苦恼。他大学毕业四年,已经在一家刚创立不久的公司当上了部门主管的角色。虽然这家公司规模不大,目前的经营和薪酬待遇也非常一般,但是所处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而且他已经是公司核心部门的主管,领导基本上把资源都给了他,所以用“鸡头”来形容他在公司的地位十分贴切。

前些日子,同行业的一家大公司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新职位的薪酬待遇有一定吸引力,而且大公司的背景也意味着这份工作会稳定得多。不过对方所提供的职位与管理关系不大,尽管也能发挥他在该领域的专业优势,但对于那家规模庞大的公司来说,这个位置实际上只是“凤尾”。

“鸡头”和“凤尾”各有千秋,也各有缺憾。小A现在所在的公司,还没有定型,他有机会做一些管理类的工作,见识和历练超过同龄人,而且如果公司将来发展壮大,他也容易获得升迁的机会。但是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公司现在很多方面还不够规范,而且还没有度过创业的危险期,发展前景不是很明朗。而对于做“凤尾”好处,除了很好的待遇外,小A还能学习到大公司的规范管理。不过,小A认为大公司的人际关系往往盘根错节,想获得晋升难度颇大。

员工的“鸡头凤尾”心理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的每个阶层的,老板在对人才的掌控方面,应当考虑到这种心理,适当地给员工“鸡头”的位置,这对于企业及员工来说,可谓是双赢。

096拿员工当仆人的老板,不是好老板

松下幸之助曾提出过“企业即人,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人”的口号。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公司的最基础部分是员工。再昂贵的机器,再先进的软件,离了人什么也不是。

一个优秀的企业,员工和企业更像是一个荣辱与共的有机整体,互相为对方创造有利条件,达到共赢的状态。所以,一个好的领导要把员工看成企业的管理者、政策的参与者,不能仅仅把员工当成拿自己工资的人,甚至是仆人。

老总王先生,总是向朋友抱怨:自己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在他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了,新员工待不了多久就会辞职。他的朋友韩教授却对他说,员工选择离开并不是员工自己的问题,问题出在公司的制度上。

王先生很不解,他觉得自己没什么错。韩教授说:“你看,新人每天都要打扫公司,还要负责订外卖、复印文件,很多主管还让他们去帮自己接孩子。这样的环境,新员工体会不到未来,自然就会离开。”

王先生则不以为然,说:“我既然给了他们薪水,他们就是我的人,我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得做什么。我手下的主管都是跟我创业的元老,差使新人干点活也不是什么大事嘛。”韩教授知道,王先生没有听进去自己的话,也就不再多说什么。每次失败之后,王先生总是会发牢骚,说现在的年轻人什么苦都吃不了。韩教授则笑而不语。

王先生的行为不能说不对,这样做也有其合理性。但是他忽视了人们内心中对自尊的渴望和实现自己价值的要求。员工不仅仅是为了薪水而工作,也为了获得任务达成之后的快感。

仅仅把员工当仆人,自己也不过是个仆人队长而已。我们需要政策的执行人,而不是只会听话的机器;我们需要的是智力的创造者,而不是清洁工。我们需要的是能力,而不是唯唯诺诺、只会溜须拍马的庸才。差使新人做杂活,是对他们的一种磨炼,但是一味的磨炼只能把锋利的刀刃磨平。

合格的老板,懂得爱护员工,把他们当做公司最优秀的资产。为此,他们不但会在薪酬待遇、办公环境上令众人满意,还会努力营造相互信赖、平等互助的公司文化,建立以公司为家的工作氛围。在这样的公司里,大家只有分工、职位的不同,而没有尊卑、上下的差异。而老板则把员工看作密切合作的伙伴,不会用主仆的思想处理彼此的关系。只有如此,员工才会爱岗敬业,充分施展个人的才华,全心全力实现高绩效的工作目标。

09不可在下属背后说三道四

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作为管理者,相信你不愿意听到下属在背后对自己评头论足、说三道四吧?那么同样,你也不要在下属背后说三道四。如果你觉得下属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不妨开诚布公地与他交流,指出他的不足,督促他改进,这种光明磊落的行事作风,远比背后说三道四,更容易赢得下属的信任。

房经理是某公司的总经理,一天,下属小陈因工作出现差错被他叫到办公室。在办公室里,房经理指出了下属的问题,希望他日后改正。但小陈的认错态度似乎不怎么诚恳,这让房经理感到十分不快。

小陈走出房经理的办公室之后,房经理又叫了另一位下属去谈话,由于那位下属忘记了关门,房经理的话被外面的员工都听到了。只听房经理与那位下属说:“小陈那个死东西,工作失误了,认错态度还不诚恳,真叫人生气……”

小陈听到后,恼羞成怒,冲到房经理到办公室吼道:“有什么话你直接跟我说,为什么在背后骂我?”当时那种场面有多尴尬,也许只有房经理最清楚。之后虽然房经理多次请小陈吃饭,想方设法赔礼道歉,但小陈始终对他不理不睬。

很多管理者,都讨厌“长舌妇”的下属。但有些管理者,自己却不知不觉做了“长舌妇”,如此一来,又怎样服众呢?管理者的光辉形象应该是光明磊落、坦诚正直的,而不是背后说人长道人短的阴暗小人。身为老板,只有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真正赢得大家的支持。

097柔性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核心

所谓柔性管理,是指以“人性化”为标志,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的管理模式。柔性管理相对于“刚性管理”而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用制度约束员工,而柔性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使员工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企业做出贡献。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残虐天下,在民不聊生、群雄并起的乱世危局中,刘秀凭借自己卓越的领导才能,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最后推翻了王莽,清除了封建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大业。在此基础上,他还建立了安定的社会秩序,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史称“光武中兴”。

刘秀认为,在管理中应该以柔克刚,即对人要仁德宽厚、广施恩泽,表达厚爱。对待下属,应该宽容豁达;对待百姓,要以宽松为本;对待功臣,要高秩厚礼。刘秀还总结道:“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从现代科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刘秀真正实践了柔性管理。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也非常重视柔性管理,下面的这个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有一次,他在餐厅招待客人,一行六个人都点了牛排。当大家吃完牛排时,松下幸之助让助理把餐厅的烹调牛排的主厨叫过来,并强调:“不要找经理,找主厨。”

主厨见到松下幸之助后,显得有些紧张,因为他知道客人来头很大。没想到,松下幸之助对主厨说:“你烹调的牛排,真的很好吃,你是位非常出色的厨师,但是我已经80岁了,胃口大不如前。”

大家听松下幸之助这样说,都觉得很困惑,他们不知道松下幸之助到底想说什么,过了一会儿他们才明白,松下幸之助说:“我把你叫来,是想告诉你,当你看到我只吃了一半的牛排被送回厨房时,不要难过,因为那不是你的问题。”

试问,如果你是那位主厨,你听到松下幸之助说的那番话后,会是什么感受?你会不会觉得备受尊重呢?而一旁的客人听到松下幸之助如此尊重他人,更加佩服其人格,更愿意与他做生意了。

松下幸之助曾说过,当公司只有一百人时,他必须站在员工的最前面,以命令的口气,指挥部属工作;当公司的员工达到一千人时,他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诚恳地请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公司的员工达到一万人时,他只需要站在员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就可以了;当公司的员工达到五万或十万人时,他除了心存感激,还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诚之心来领导大家。

从松下幸之助的话中,我们看到了柔性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真正在乎下属内心感受的领导是英明的,因为这样做,可以完全捕获下属的心,让下属心甘情愿为他赴汤蹈火。要知道,对别人的关心和善待,往往能产生极好的效果。

098可以看破,不能说破

中国人最讲究什么?面子,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伤害别人的面子,而要给别人一个体面的台阶,这也是给自己留一个余地。因此,做人不能太聪明,有些事情可以看破,心里清楚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地说出来。因为一旦说破了,就可能伤了别人的面子,就容易引来别人的怨恨甚至是报复。杨修之死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国时期的杨修才思敏捷,一度深得曹操的器重。然而,由于他不懂得“看破不说破”的处世之道,屡次让曹操“没面子”,最后惹恼了曹操,被曹操处死了。

曹操生性多疑,怕人趁他睡觉时谋害自己,于是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把被子弄到地上去,一个近侍见状,就过去帮他把被子盖好。结果,曹操跳起来拔剑杀了近侍。然后又到床上睡觉,醒来之后,曹操假装什么都不知道,问:“何人杀了我近侍?”大家如实相告,曹操假惺惺地表示痛苦,并厚葬了那位近侍。

人们都以为曹操真的是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看破了这一迷局。当那位近侍下葬时,杨修对着尸体哀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得知这个消息后,从此十分厌恶杨修。

后来,发生了“鸡肋事件”:曹操率军攻打刘备的汉中之地,但刘备兵强马壮,一时间难以攻克。在退不可退,攻又难攻的两难之际,下属问曹操:“今夜军中的口令用什么?”曹操见盘里有一根鸡的肋骨,便随口道:“鸡肋!”杨修自以为是,认为鸡肋是指汉中,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这是曹操的心情。于是吩咐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兵。结果,曹操一怒之下,以“扰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

杨修作为下属,处处说破上司的意图,让上司很没面子,结果招致杀身之祸。同样,作为上司,如果处处点破下属,让下属难堪,也会招致下属的怨恨和厌烦。因此,管理者也要恪守“可以看破,但不要说破”的处世之道。比如,下属和女朋友闹矛盾了,领导看出了下属不悦,猜测下属发生了什么事,但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否则,下属会很难堪的。

在著名的长篇电视剧新结婚时代中,小西的爸爸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非要把话说破呢?人都是有面子的,你把他捅穿了,于事无补不说,很可能会将矛盾激化。”这句话太有道理了,看破但不说破,确实是一种领导智慧,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管理技巧。

099细心寻找可以赞美员工的机会

说到赞美员工,有些管理者可能觉得员工没有什么优点,倒是觉得员工有很多缺点与不足,不去批评员工就够可以的了,怎么还要去赞美员工。再说,又能赞美员工什么呢?其实,关键在于找到赞美的机会,请看下面的案例:

有一位年轻人由于没有学历,找工作处处碰壁,最后好不容易进入一家公司做推销员。但是推销工作并不简单,在上班的第一天,他敲了近60家人的大门,但均被冷冰冰的表情拒之门外。第二天,第三天,半个月过去了,他一件产品都没有卖出去。

就在他打算放弃这份工作的时候,他被公司老板叫了过去,老板对他说:“年轻人,虽然半个月过去了,你一件产品都没有推销出去,但是你能坚持半个月,这一点非常了不起,你知道吗?很多年轻人来公司,坚持不到一个星期就不干了,你能坚持半个月,这还是头一个啊!就凭这一点,我就觉得你将来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原本信心全无的年轻人,听到老板的赞美之后,顿时激情澎湃,他马上振作了起来。接着,老板传授了一些推销的经验给他,鼓励他再坚持几天,相信他会取得成果的。年轻人带着这份激情,又去推销了,那天卖出了两件产品,第二天,他又卖出了三件产品。随着推销产品的数量增多,他的信心越来越强,半年后,他成长为公司的头牌推销明星。

员工推销半个月,仍旧一无所获,换做很多管理者,也许会批评员工无能,但是那位老板却从员工的失败中看到了员工的优点,并给予恰当的赞美,结果使员工重燃信心,从困境中振作起来,最终获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并不是没有赞美的机会,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发现的眼光。

赞美员工的机会从何而来?也许员工只是捡起了地上的一个垃圾,也许员工只是关掉了别人忘记关的厕所灯,实际上,这都是你赞美他的机会。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带给员工极大的力量。

100让下属看到工作成果,明白工作的意义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目的是研究工作成果对人工作效率的影响。他花钱雇来一名伐木工人,给他一把锋利的斧头,让他砍树,结果,伐木工人砍树的效率非常高。

后来,心理学家给伐木工人双倍的工资,让他继续砍树,不同的是,这次要用斧头背部砍树。伐木工人干了半天,也没砍倒一棵树,气得他扔掉斧头,大声说:“不干了。”

心理学家问他:“你为什么不干呢?我给你的可是双倍的薪水。”

伐木工人说:“因为我看不到木片飞出来,也看不到树木倒下去,干得一点劲都没有。”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伐木工人所说的“木片飞出来、树木倒下去”,指的就是工作成果。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劳无获,都会使人产生消极的情绪,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其实,哪个下属不希望看到“木片飞出来、树木倒下去”呢?因为这些是劳动的最直接的成果,也是自身价值的证明。所以,看到“木片飞出来、树木倒下去”是每个下属工作的意义所在。任何看不到“木片、树木”的工作,都会使人产生厌倦、抵触的情绪,因为那意味着对工作成果和工作价值的埋没。

即便你给下属双倍、三倍、十倍的工资,但下属却干不出成果,他也不愿意继续干。所以,管理者一定要想办法让下属看到工作成果,让下属明白工作的意义。这样才能对下属产生吸引力,才能激励下属积极地工作。

有一家盲人工厂,专门生产各种螺丝钉。按理说,让盲人从事这种十分标准化、专业化,程序控制化的工作是比较合适的,但这种工作无疑是单调的。为了激发盲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公司管理层把他们每天生产的螺丝钉装在一个木桶里,然后让盲人员工带着手套去摸,使他们感受到一天的工作成果。同时,管理层告诉盲人员工:“你们生产的螺丝钉是安装在飞机、轮船、各种机床上的,这些产品远销欧美国家和地区。”盲人员工听了这话,内心感受到了安慰和骄傲,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劳动价值。

当员工看到工作成果,明白了工作的意义之后,他们就会从自己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体验到深层次的自我满足,获得由衷的自豪感,进而朝着目标有效地努力。因此,管理者一定要确保员工看到“木片飞出来,树木倒下去”的场景,而不要让员工去猜测自己在干什么,去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