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社科心理 >30几岁决定男人的成功 > 第十六章 应该留给儿女什么
第十六章 应该留给儿女什么
作者:金龙   |  字数:12473  |  更新时间:2015-03-12 16:17:26  |  分类:

社科心理

人总有老的时候,也总有一天要告别世界,子孙,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按照国人的传统,不留下万贯家财,也要留下点什么像样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是“财泽子孙”,还是“德泽子孙”,到底留下什么才真正对子女有益呢?

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在谈到给孩子应该留下什么遗产时说了如下一段话,发人深省:“我不用攒钱,不能给孩子们留钱,他们钱多了就不想做事了,岂不是害了他们吗?还不如教给他们一些德行,就够他们一生享用不尽了。”

美国经济学家专门研究了遗产的影响。他们发现,一个遗产超过15万美元的人不再工作的可能性是遗产小于2.5万美元人的4倍。照此类推,如果数额越大,那不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达到一定的数目,或许就彻底不工作了,整天吃喝玩乐,直到一天把遗产挥霍殆尽,变为穷人。这叫遗产效应。这正好应了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话:富不过三代。得到巨额遗产反而会害了孩子。

诺贝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他的财产累计达30亿瑞典币。但是他与许多富豪截然不同。他一贯轻视金钱和财产,当他母亲去世时,他将母亲留给他的遗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以作为永久的纪念。

他说:“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解决个人的生活就够用了,若是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才的祸害。有儿女的人,父母只要留给他们教育费用就行了,如果给予除教育费用以外的多余的财产,那就是错误的,那就是鼓励懒惰,那会使下一代不能发展个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聪明才干。”

早在19世纪,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也告诫别人说:“给儿子留下巨额财产的父母会使儿子的才能和热情大大丧失,而且使他的生活不如没有遗产时那样有用和有价值。”所以,卡内基没有给儿子留什么遗产,而是把自己的巨额财产建立了卡内基基金,用于资助慈善、教育、医学研究等有利于社会的事业。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对自己的家人也是出了名的节俭。他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们勤俭节约,每当家里收到包裹,他总是把包裹纸和绳子保存起来。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相互谦让,只买一辆自行车给4个孩子。小约翰长大后不好意思地承认说,自己在8岁以前穿的全是裙子,因为他在家里最小,前面3个都是女孩。

一个人能否过得幸福,在于他能不能自己赚钱,而不在于父母给留下多少财富。父母留下巨额财富,恰恰给那些自控力差的孩子开了一扇坐享其成的大门,从而荒废自身能力的锻炼和挖掘,把时光白白浪费了,把才华也白白浪费了。

所以,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在庆祝自己50岁生日时,宣布数百亿美元巨额财富将捐献给社会,不会作为遗产留给子孙。

也许有人会说比尔·盖茨不过是一时妄言,并不会真的这么做的。因为,在国人的思想中,为后辈留下巨额遗产,为后代勤苦一生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都是这么做的。不过联想到盖茨已经捐出了巨额财富,他的这个壮举或许出自真心。

那么,为人父母的,究竟应该留给子女什么呢?

有一条名言,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有人说的:“留下精神就为子女留下了做人立世的支柱,留下志向就为子女留下志气、信心和希望;留下美德就为儿女留下了做人立世的根本。”这是留给后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让儿女受益终生。

有一些新闻报道,一名高级干部为了子女将来的幸福,利用职权不择手段地索贿受贿,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被判处死刑,其妻子也因与他共同受贿也受到法律制裁,而他的女儿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生活费都要靠亲戚帮助。

然而,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却对女儿朱敏说,“我是无产者,我所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缴。我没有什么遗产遗物,只有读过的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你们可以拿去学习。”朱德逝世后,他积攒的近两万元存款,全部用来交了最后一次党费。

朱敏曾深情地回忆道:“父亲留给我的财富是世界上最富有、最丰厚的,它让我生活充实,让我心地纯净,让我拥有一颗贴近人民的平常心。”

前者留给子孙后代的不是钱财,而是高风亮节和高尚人格;而后者留给子孙的,却是无尽的痛苦与耻辱。两者的高下之别,可以一眼洞穿。

“家财不为子孙谋”是许多名人志士的一种境界和追求。西谚说:“一个人的真正财富,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对其同伴及朋友们所做的好事。当他死去,人们不会说他遗留下多少财产,却会问他生前做过多少好事?”无论对一个家族,还是对一代后人来说,先人创造的精神财富,都会永远对子孙后代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克已奉公,没给家人留下什么遗产,却给家人和世人留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风骨。

林则徐曾经给儿子写过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祸。”

这并非先贤无情,而是他们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创业的时候,总是节衣缩食、历尽千辛万苦,如果一味只给子孙留下财产,忽视做人美德的培养,只会使他们放弃拼搏的精神,削弱锐气和压力,渐渐就会滋长享受与荒淫之心,终究会走向衰败。不要让金钱成为你的烦恼

一个贪图金钱的人是不会懂得他所拥有的,只会不断去索取更多。他追逐财富、喜爱奢华,而这恰恰使他慢慢地失去了自己的本性,让原本属于他的幸福都离他而去。再浪漫的男人到了三十几岁,也会变得实际起来,金钱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于是赚钱成为三十几岁男人生活的唯一目的。可是当你拥有了巨额财富时,你会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快乐。金钱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生活上的满足,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眼里只有金钱,那么他的人生都将是悲哀的。

列夫·托尔斯泰说:“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则倍加悲哀。”

没错,人类70%的烦恼都与金钱有关。金钱虽然不像我们平常所说的那样,是一切邪恶的根源,但对金钱的贪欲——即对金钱过分自私的贪婪追求——确是一切邪恶的根源。

由于物质生活的日新月异,物质享受的大大提高,越来越多人崇尚享受,追求物质生活,物欲无法获得满足就起贪念,抢劫、盗窃、绑架,种种恶行层出不穷。贪婪,是罪恶之源;贪婪,能让人忘记一切,甚至自己的人格。所以,做人切不可对金钱过度贪婪。

三十几岁的男人如果在金钱的诱惑下不能控制自己的贪婪,那么将成为一种可怜的动物,让自己的人生被金钱所奴役。

贪婪会让美丽变得丑陋

一个贪婪金钱的人是不会珍惜他所拥有的,只会不断去索取更多。他追逐财富、喜爱奢华,而这恰恰使他慢慢地失去了自己的本性,让原本属于他的幸福都离他而去。

林华在外资企业工作,虽说他已近35岁,但事业蒸蒸日上,很得老板赏识。妻子吴佳在国有企业当工人,是一个公认的白领丽人。两人的结合被人们称为“才子佳人”的典范。从恋爱到结婚,两人一直如胶似漆,恩恩爱爱。

结婚五年以来,林华的事业一帆风顺,钱也越赚越多,吴佳成了他人眼中艳羡的对象。但是吴佳却觉得自己在家中只是充当着不懂事的小妹妹的角色,丈夫不仅把家里的一切都安置得妥妥当当,甚至连她的个人穿着、交往都无所不管、无所不包。她越来越发现,随着丈夫财富的日益积累,自己已经成了这个家的摆设。吴佳是一个个性强、有见解、有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她不愿失去自我,于是一再与丈夫进行抗争,争取自己的权利。

面对妻子的“无理取闹”、“无事生非”,林华却有着自己的理由:“为这个家我操了多少心,彩电、冰箱、音响全是进口的,你更是吃穿不愁,要什么我给你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满足?我不偷不抢,不赌钱不搞女人,有哪样对不起你?我花钱是想买来快乐,早知道买来的是你的怨气,我弄它来干什么?”

丈夫的申辩并没有减退吴佳的抗争意识,她反驳道:“你已经不是我所要嫁的那个人了,自从你发达以后,整个人都变了,变得冷漠寡情,而且对人充满敌意。这股冷淡也侵入我们的婚姻,随着你赚钱能力而来的,是我们关系的变化——过去我工作的时候,赚的钱两个人分享;现在你发了,跟你要钱反而变得不可能。你对我事事控制,件件算计,我已经成了你的玩偶。钱,是你做任何事情最主要的动力;人,包括我在内,都已成为次要的考虑。对于你来说,拥有了钱就拥有了一切。你早已不在乎我们的感情,你在乎的只是我的服从。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忍耐你多久。你的爱财如命,毁了我们的婚姻。”

林华对妻子的这番话很是不屑一顾:“钱可以为我带来地位、声望以及服从。钱对我的确很重要,而且我得到的愈多,就愈想要更多。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对,想要大房子、好车子、好衣服,参加俱乐部,有什么不好的,这恰恰说明我有追求。随着我拥有资产的增加,我对每一步发展都更加小心,因为我要继续往上爬。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我喜欢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能过上这样的生活,你也应该知足了。你有吃有穿,而且是吃好的穿好的,还有什么不满意?再说,你花的钱是我挣的,我关心一下钱的去向,控制一下花钱人的行为,难道不应该吗?”

夫妻俩越吵越凶,矛盾一再激化,从小吵到大闹,从大闹直至提出离婚。最终,一对恩爱的夫妻一拍两散,劳燕分飞。

事实上,生活中像林华和吴佳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在金钱的考验面前,很多人都在经受着冲击,从观念到心灵,从价值观到处世哲学,从情感到家庭,无不面临着改变的阵痛。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在汹涌的物欲横流中迷失,或被噎得喘不过气来,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其实,在欲望的遮蔽下,心灵早已失去生气,生命在金钱魔力的诱惑之下,也不堪重负,进而被金钱所奴役。这是许多人的处境!但更让人感到可悲的是,这些在物欲浪潮中浮沉的人们,始终执著于金钱,并且痴迷不悟,导致郁郁而终。

贪婪会让美丽的人生变得丑陋,所以做人切不可对金钱太贪婪。

合理支配你的钱财

金钱本身并无善恶之别,而是取决于使用金钱的人如何来运用它。金钱可以用来制造毒品,同样也能用来建造医院、教堂,故而赚取庞大数目的金钱,本身并不是罪恶。使用金钱来危害大众或造福社会,要看握有金钱资源的人们具备何种观念。人们熟知的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在他创业初期,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当黄金像贝斯比亚斯火山流出岩浆似的流进他的口袋里时,他变得贪婪、冷酷。深受其害的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地区的居民对他深恶痛绝。有的人做出他的木偶像,亲手将“他”处以绞刑,或以乱针扎“死”。无数充满憎恶和诅咒的威胁信涌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兄弟也十分讨厌他,特意将儿子的遗骨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地迁到其他地方,他说:“在洛克菲勒支配下的土地内,我的儿子变得像个木乃伊。”

由于洛克菲勒为金钱操劳过度,身体变得极度糟糕。医师们终于向他宣告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以他现在身体的状况,他只能活到50岁,并建议他改变拼命赚钱的生活状态。他必须在金钱、烦恼、生命三者中选择其一。这时,离死亡不远的洛克菲勒才开始省悟:是贪婪的魔鬼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师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上剧院去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他开始考虑如何将庞大的财富捐给别人。

开始的时候,人们不愿接受他的捐赠,即使是自视为宽容大度的教会也把他捐赠的“脏钱”退回。但诚心终归能打动人,渐渐地,人们接受了他的诚意。

然而,找他捐钱的人太多了。无论早晨或夜晚,无论是上班时间还是用餐时刻,都会有人来请他捐钱。有一次,一个月内请求捐助的人数竟超过五万人。由于洛克菲勒要求每一笔捐款都必须有效地使用,所以每一件申请案均须仔细调查。面对那么多的求助者,他急得跳脚。

他的助手盖兹提出忠告:“您的财富像雪球般,愈滚愈大。您必须赶紧散掉它,否则,它不但会毁了您,也会毁了您的子孙。”

洛克菲勒告诉盖兹:“我非常了解,但请求捐助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一定要先弄清楚他们的用途才能捐钱。我既无时间也无精力去处理此事,请你赶快成立一个办事处,负责调查事宜。我再根据你的调查报告采取行动。”

于是,在1901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医药研究所”;1903年,成立了“教育普及会”;1913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纪念基金会”。

哲学家史威夫特说过:“金钱就是自由,但是大量的财富却是桎梏。”洛克菲勒深谙这个道理,他一生之中共捐了数以亿计的财富,他的捐助,不是为了虚荣,而是出自至诚;不是因为骄傲,而是出自谦卑。

洛克菲勒后半生不做钱财的奴隶,喜爱滑冰、骑自行车与打高尔夫球。到了90岁,他依旧身心健康、耳聪目明,日子过得很愉快。

他逝世于1937年,享年98岁。他死时,只剩下一张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因为那是第一号,其他的产业都在生前捐掉或分赠给继承者了。

歌德曾经说过:唯有懂得金钱真正意义的人,才应该致富。他的意思是说,许多人虽然能够很快致富,却不能关怀、体谅别人。他们被金钱迷住了眼睛,失去了合理运用金钱的理性,终归会为此而付出昂贵的代价。

不要让赚钱成为你的唯一目的

人生是一趟没有返程票的旅行,只有摆脱金钱的捆绑,才能让人生变得轻松自如,才能领略到旅途中的风景,品尝到人生的快乐。

有一个小故事,一个欧洲观光团来到非洲一个叫亚米亚尼的原始部落。部落里的小伙子穿着白袍、盘着腿,安静地坐在一棵菩提树下做草编。草编非常精致,它吸引了一位法国商人。他想:要是将这些草编运到法国,巴黎的女人戴着这种小圆帽,挎着这种草编的花篮,将是多么时尚、多么风情啊!想到这里,商人激动地问:“这些草编多少钱一件?”

“10比索。”小伙子微笑着回答。

“天哪!这会让我发大财的。”商人欣喜若狂。

“假如我买10万顶草帽和10万个草篮,那你打算每一件优惠多少钱?”

“那样的话,就得要20比索一件。”

“什么?”商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几乎大喊着问:“为什么?”

“为什么?”小伙子也生气了,“做10万件一模一样的草帽和10万个一模一样的草篮,它会让我乏味死的。”

商人还是不能理解,因为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许多人忘了生命里金钱之外的其他东西。而故事中,那位亚米亚尼小伙子才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人在赚钱之初,并没有想过这一生赚钱的目的何在,是自己消费,抑或留给后代,或是施舍于慈善事业,造福于社会?你若去问他,大多数人的回答一般都是“不知道”。在社会一致认同“赚钱很重要”的情况下,所有人开始了忙忙碌碌、早出晚归、拼命赚钱的生活。殊不知,不管赚多少钱,都绝不可能带到下一辈子的。许多人一生忙于赚钱,到最后却忘了或根本就不知道赚钱的初衷,将手段变为目的。拼命赚钱,不懂得如何利用金钱使自己更幸福、更快乐、更健康,也不懂得回报社会,最后变成了金钱的奴隶,变成十足的守财奴。金钱对于他们来说,已完全失去意义,只是一堆货币符号。更有不少人,还会因金钱而深受其害,陷入甚至淹没于金钱的泥沼之中。不是么?钱财是身外之物,没有它自然不能生活,但金钱过多又成为自己的累赘。这就像一个人的十个指头,不足十个生活不方便,超过十个就成了负担。财多必害己,多藏必致亡。

金钱可以使我们生活得富足安定,但我们在积极谋富的同时,也要学会正视金钱,千万不要把赚钱作为我们生活的唯一目的,我们赚钱是为了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金钱只是身外之物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以为金钱第一,有了钱什么都行得通,甚至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其实当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小拳头总是攥着的,当生命结束的时候,手却是张开的。从降生到死亡,细想一下,无非是一双手张张合合,攥紧又松开这点事,所以没有必要被钱弄得心情沉重。为钱所累,成了钱的奴隶,这一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镇里的老街上有一个铁匠铺,铺里住的是一个老铁匠,他已经80多岁了,身体却还很强健。老铁匠过去给人打斧头、打铁犁,近几年他主要靠打拴宠物狗的链子营生。他的经营方式非常古老和传统,人坐在门内,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你无论什么时候从这儿经过,都会看到他在竹椅上躺着,眼睛微闭着,手里拿着一只半导体小收音机,身旁是一把紫砂壶。他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觉得自己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非常满足。

一天,一个文物商人从老街上经过,偶然间看到老铁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壶古朴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他走过去,顺手端起那把壶,发现壶嘴处有戴振公的印章。商人惊喜不已,因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据说他的作品现在仅存三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州立博物馆里,一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在泰国一位华侨手里。

商人想以15万元的价格买下那把壶。当他说出这个数字时,老铁匠先是一惊,后又拒绝了,因为这把壶是他爷爷留下来的,他们祖孙三代打铁时都喝这把壶里的水,他们的汗也都来自这把壶。

壶虽没卖,但商人走后,老铁匠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这把壶他用了近60年,并且一直以为是把普普通通的壶,现在竟有人要以15万元的价钱买下它,他转不过神来。

过去他躺在椅子上喝水,都是闭着眼睛把壶放在小桌上,现在他总要坐起来再看一眼,这让他非常不舒服。特别让他不能容忍的是,当人们知道他有一把价值连城的茶壶后,蜂拥而来,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甚至开始向他借钱。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召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当众将那把壶砸了个粉碎。

对于真正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来说,任何不需要的东西都是多余的。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对于老铁匠来说,房子再大,适合睡眠的却只是一张床;锦衣玉食并不合他的心意,麻衫布褛、白粥咸蛋才是他的最爱。而这样的生活,需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

也许,人们说这是一个金钱推动的社会,是人们追求金钱的欲望以及拥有了金钱的虚荣使它永远向前。这是怎样的一种谬论啊!我们应该平静地面对生活给予的一切,不要让欲望这个没有止境的黑洞来掩埋我们的心灵。因为一旦我们的心灵上有了缺口,那么冷风就会肆无忌惮地在其中来回穿行,让我们终生失去温暖,变得孤单而寒冷。

有人说:财富是过眼烟云,金钱是身外之物。这的确有一定的道理。除了金钱,人的一生还有许多值得追求的事物。如果一个人把赚钱当作生命的全部,便容易为金钱所俘虏。痴迷于金钱之中的人,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直立着装钱的钱袋子罢了。“富了腰包,穷了心灵”,正是钱“迷”们的真实写照。掌控手中的财富

作为三十几岁的男人,你必须学会如何获取财富,如何保护你的财富,如何让你的财富不断升值。而你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学会理财,掌握管理资产的技能。

要知道,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容易的,投资也是。其中必然有一些枯燥的环节,没有看电视剧安逸,也没有逛街购物轻松。所以,解决好心态问题是一个关键。

拿破仑·希尔说过,态度决定一切。就是要你时刻保持斗志,保持良好的心态。其次,要掌握管理资产的技能。

管理好你的资产

一是资本原则,也就是你要积累资金用于投资。要想积累投资资本,就需要开源节流。大多数人都会很重视开源,但对节流的重要性往往会忽视。实际上,你所能够积累的资本的多少,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你能赚多少钱,而是在于你花多少钱。很多人总是觉得钱不够用,而等收入增加以后,必须花钱的地方也随之增加,结果永远无法积累起投资的资本。因此,学会理财的第一个要点就是你是否能够量入为出,积累起投资的资本。

二是复利原则,也就是要把所赚到的钱再进行投资,让钱再生钱。大多数人往往会低估复利的收益。假设你现在有1万元用于投资,每年的投资收益是25%。如果你是赚单利的话,3年后,你总共可以赚到7500元。但如果你每年都把赚到的钱再用于投资的话,那3年后你总共就可以赚到9531元,这多赚的2031元是在这3年里你的钱所生的钱。

从3年时间来看,复利与单利相比差额并不太大,可时间长了,差异就会非常惊人。

理财的这两个原则其实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要量入为出,尽快地积累起投资的资本;尽早投资,哪怕是有限的收益率,假以时日,你就能获得可观的收入。

在实施理财投资计划前,还必须要注意3个问题。

1.明确目标:细心了解自己现在的经济状况,包括收入水平、支出的可控制范围,以及你希望在短期(1~2年)、中期(3~5年)或者长期(5年以上)内看到的情况,根据可以判断的条件,制定一个目标,而且一旦目标定好了,就不要更改。

2.明确风险底线: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要明确当遇见不利时自己愿意接受的蚀本的程度是多少。明确这个目标是为了面对不测的风险时能做出果断的决策。

3.学习培养兴趣:对自己投资的项目越了解越好。多留意财经信息,多听专家意见,同时还要学着判断资讯及他人意见,结合自己情况做取舍。不要人云亦云,跟风是很危险的。

巧妙地减少浪费

要拥有金钱,就得学会省钱。下面就教给大家8个省钱小技巧:

1.强迫储蓄法

单身的时候都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因此养成了有多少就花多少的习惯,即使工作许多年了,还一点儿储蓄也没有。要想让自己日后的生活有所保障,最好选择从户头中每月强迫扣款的方式来存钱,比如零存整取。不论如何,要先存下一笔钱,作为投资的本金,接下来再谈加速累积资产。

2.积少成多法

一日三餐、基本日用品、坐趟公交车、一本令人心动的小说、一场赏心悦目的电影、一件价廉物美的衣物……钱出钱包的频率相当高,因此一天下来,你会发现钱包里多了许多零钱(人民币5元以下),此时你可将其悉数取出,专门放置一处。以后如法炮制,日日坚持,一月、一季或半年去银行换成整钱结算一次。此时平常不善存钱的你,便会惊喜地发现每日取出存放的、无足轻重的零钱已汇聚成一笔可观的数目。

3.分类记账法

一定要养成记账的习惯,装个家庭理财软件就让记账变得非常轻松,你只要把你的花销分门别类地登记上去,并将余额与你实际拥有的现金进行核对就可以了。坚持去做,你对自己的花销就会了如指掌。如果家中没有电脑就在笔记本上记录,虽然麻烦一点儿也是值得的。

4.忍者神龟法

现代男性注重时尚,追求品味,购买名牌物品劲头十足,但狂热拥戴名牌的结果只会使你陷入入不敷出的窘境。因此在面对名牌冲动时,你要学会忍,要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事实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完全能在各种不同的打折销售时期,花上原价几分之一的价钱,购到你心仪的名牌。

5.寻找替代品法

工作压力大、心情不好时,许多人常会用逛街“血拼”来发泄情绪,应该试着找些不需花太多钱的方式作为替代。比如跑步、打球、到山顶上高声呐喊……这些都能起到减压与调节情绪的作用。

8.潜力发掘法

也许你目前所从事的职业未必能用上你的全部技能,或是你能轻松完成本职工作,尚余有大量精力,此时你便要克服惰性,充分发挥潜力,趁着年轻单身时大干快上。文笔好的可从事业余创作,学有财务知识的不妨做兼职,如此等等,不仅对你的本职工作大有裨益,同时也能积累可观的资本。

9.完美投资法

通过开源节流,当你已拥有一定资产后,此时理财的重点便要转向投资。有条件的可将资产的一部分作为首付款购买房产,不足部分向银行贷款,强迫不善定期存钱的你按期还款付息,其余资产可投资于国债、基金或申购新股等风险性较低而回报颇高的项目,将收益用于加快还贷。如果你具备相关的金融知识,又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就可尝试将资产的70%投入风险较高的积极型投资(如股票),余下的30%用于保守型的投资(如国债、定存)。还可将资产分为五份,分别投资国债、保险、股票、定期储蓄或活期储蓄,风险投资、保险投资、应急用钱皆可照顾得到。

精明地去投资

许多人一想到把日常剩余的钱拿去做投资,就不知如何是好。其实,赚钱说简单也很简单,并不比别的事复杂。只要在决定投资事宜之前,先弄清楚相关的事实与选择,咨询经验丰富的会计师或财务专家,或与其他有投资经验的人讨论自己的财务规划,然后再做决定,一定会有比较理想的回报。此外,阅读书报上的财务资讯对投资也有很大帮助。

投资策略的选择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自己的经济实力

俗话说:“量体裁衣,看菜吃饭。”家庭的经济实力,决定了个人投资方式的选择。

如日常结余较少的低收入家庭,宜采取储蓄或购买保险的方式进行投资;日常结余较多的中等收入家庭,可以采取以定期存款和债券为主,适当投资股票和期货为辅的投资组合方式;某些高收入家庭,可适当涉入投资收藏等领域。

2.丰富自己的投资知识

投资是一门学问,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当今投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多,只有真正的行家里手才能出奇制胜。投资若想盈多亏少,投资者必须在专业知识上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积累投资“资本”。同时,职业特征对个人投资方式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决定作用。有的投资项目需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这对某些从事日常工作繁忙的职业人员来说就不适合,因为这会影响自己的工作。

所以,投资还要考虑自身的知识面和职业特征,不要盲目随大流、赶时髦。

3.投资环境及投资意图的影响

不同金融资产对客观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股票、期货增值虽然比存款高,但对地理通讯条件的要求相对也较高。再如国家债券,由于一些地方还没有形成流通转让市场,期货转让就很难取得较高的收益率。所以,客观环境和条件对投资方式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投资意图的不同,直接影响着投资方式的选择。一般来说,低收入家庭以保全资产为目标,注意资产的安全性。但如果将投资收益作为家庭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的话,那就把资产的增值性放在首要位置,同时兼顾安全性,可以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期货等作为主要投资方式。

4.家庭投资的一般策略

敢于投资是金融意识增强的一种表现,而善于投资、使资产既保值又增值,则是家庭投资理财的关键。

在目前人们金融知识普遍缺乏的情况下,不妨将手中的资金进行多元性分散投资,这样较为稳妥,将1/3的资金储蓄,1/3用于投资实业,1/3用于购买债券、股票等,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不错的投资组合。

现代家庭常用的投资方式:

买房: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拥有自己的资产能使你感到安全、稳定。买房子是一种投资,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上扬阶段,投资收益是非常可观的。事前做好市场调查是必要的,然而价钱不要超过自己所能负担的范围。如果你把自己的需求拿给几家中介公司,你就可以找到合适而又付得起的房子。

买房时可以利用有效率的贷款、二次贷款等方式,来创造一种长期的投资。只要你拥有自己的家,就可以运用这种贷款方式创造财富。

抵押:设定抵押应该多比较,要选择那些能迅速偿还贷款的项目。如果你能自由偿还本金,则可省下很多利息。多找几家银行比较他们的抵押方式与利率。

创业:你可以开创自己的事业作为后盾,而且也能创造周转金。当你决定做什么之后,就要制定计划,并拿给财务顾问与银行经理过目。投入资金之前务必先做市场调查,且必须确认你的计划是可行的。

要与银行经理分享你的财务状况及对未来的展望,因为这些过程必须有他的配合才行。贷款时尽可能别用自己的住房做担保。待你的生意上轨道之后,仍须与银行经理保持密切联系,并且把你每个月的最新情况提供给他。

储蓄:永远储存一笔钱作为急用经费。不管你赚多少,永远存一点起来。最好是存下你收入的10%,先把该存的存起来,然后再付账单。储蓄以定存为宜,利息收入再投入储蓄本金。你可以利用一点一滴累积的储蓄,作为紧急之用或用于特殊场合。向巴菲特学习投资理财

巴菲特已经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风靡世界。面值一美元的钞票经巴菲特签名后,就能拍到100美元以上的价格;为了聆听一次巴菲特的演讲,一些追星族在eBay网站竞买伯克夏哈撒韦公司年会的入场券,出价高达117美元;还有人以20万美元的价格,京拍到了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权利。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并不复杂,他曾将其归结为三点:把股票看成许多微型的商业单元;把市场波动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敌人(利润有时候来自对朋友的愚忠);购买股票的价格应低于你所能承受的价位。

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三点却是非常不容易的。

巴菲特的成长

先来看看巴菲特的成长简史,从他成长的大小事件中来理解他对他的价值投资理论的持久坚持。

巴菲特1930年8月出生内部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父亲是当地一个股票经纪人。也许是因为家庭影响,巴菲特从小便对股票和数字十分着迷。他满肚子都是挣钱的道儿,5岁时就在家中摆地摊兜售口香糖。6岁时,从他祖父的杂货店里以25美分的价格买来6罐可口可乐,然后再以每罐5分的价格买出,从中赚取5分的利润。8岁开始收集股市书籍。11岁买进自己的第一只股票。

1947年,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学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便不辞而别,辗转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反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毕业的时候,他获得了A的最高成绩。

1955年,25岁的巴菲特与别人合资创建了自己的投资基金。到1957年年底,巴菲特掌管的资金升至50万美元。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2年后,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1966年到1968年,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上疯行的投机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于是,在1968年5月,当股市一片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

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1969年6月,股市直下,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这种熊市一直延续到了1974年,美国股市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丝生气,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萧条经济形态中,巴菲特却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1973年开始,他介入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一直持有至今。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

简单计算一下,从1965年到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琼斯指数近17个百分点。如果谁在1965年投资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话,到1994年,他就可得到1130万美元的回报,也就是说,谁若在30年前选择了巴菲特,谁就坐上了发财的火箭。巴菲特当之无愧成为“投资之神”。

实际上,从1965年到2006年的42年间,伯克夏公司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达21.4%,累计增长361156%。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