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尚书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七章 用人管理篇2
第七章 用人管理篇2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0794  |  更新时间:2015-03-18 10:55:48  |  分类:

儿童教育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益曰: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

伯益说:“任用贤人不要怀疑,罢去邪人不要犹豫。可疑之谋不要实行,各种思虑应当广阔。”

楚庄王逐鹿中原,连续几次取得了胜利。群臣都向庄王祝贺,庄王设宴款待群臣。席间,庄王命宠妃为群臣敬酒。

其时,天色渐晚,厅里点起蜡烛。猜拳行令,敬酒干杯,君臣都喝得兴高采烈,好不热闹。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厅内所有蜡烛全被吹熄,整个厅内一片漆黑。庄王的美妃,正在席间敬酒,突然,黑暗中有一只手拉住了她的衣袖。对这突然发生的无礼行为,美妃喊又不敢喊,走又走不脱,情势紧迫之下,她急中生智,顺手一抓,扯断了那个人帽子上的缨。那人手一松,美妃趁机挣脱身子跑到庄王身边,向庄王诉说被人调戏之事,并告知庄王,那人的帽缨被她扯断,只要点明蜡烛,检查帽缨就可查出这个人。

庄王听了宠妃的哭诉,出乎意料地表示出很不以为然的样子。他想:怎么能为了爱妃的贞节而使部属受污辱呢?于是,庄王趁烛光还未点亮,在黑暗中高声说道:“今天宴会,盛况空前,请各位开怀畅饮,不必拘礼,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缨扯断,谁的帽缨不断,谁就是没喝好酒!”群臣哪知庄王的用意,为了讨好庄王,纷纷把自己的帽缨扯断。等蜡烛点亮,赴宴的人帽缨都是断的,根本找不出谁是调戏了宠妃的人。这样,调戏宠妃的人,既未受到惩罚,就连尴尬的场面也没有发生。按说,调戏王妃,堪称杀头之罪。庄王为什么蓄意开脱,不加追究呢?庄王认为:“酒后狂态,是人之常情,如果追查处理,会伤了众人的心,宴会也会不欢而散。”

不久,庄王倾全国之兵围攻郑囯。战斗十分激烈,历时三个多月,战斗中有一名军官特别英勇,杀敌甚多,郑军闻之丧胆,只得投降。庄王取得了胜利后,在论功行赏之际,才得知英勇的军官,名叫“唐狡”,他就是酒宴上调戏宠妃的人,他是为了庄王不追究自己的过失,感恩图报,才如此英勇。

武则天接管朝政后,大杀李氏宗室,重用武姓之人,将国号改为大周,并宠信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弄得纲纪混乱,人心思变。看到这种混乱的形势,宰相张柬之和重臣桓彦范等五人,暗中谋除二张,前前后后都想好了。

姚崇为灵武道军政长官,那时恰巧由任所回长安,由于他一向忠心耿耿,张柬之等人就邀他一起参议密谋此事。由于策划周密,事情一举成功,他们杀了张易子、张昌宗兄弟,将武则天软禁上阳宫,迎接中宗李显复位。

除去张氏兄弟时,有人向张柬之等人建议将武三思一起除掉,但张柬之答道:“武三思现已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留着天子随时开刀好了!”

中宗复位后,将张柬之等五人封王爵,姚崇被封为梁县侯。当武则天被迁往上阳宫时,姚崇带着许多官员到场向武则天请安。张柬之等人都显得十分高兴,只有姚崇一人却泪流满面。张柬之等人大惑不解。

其实,姚崇是看到武三思未除,断定已经留下一条祸根,将来必有后患。但他知道张柬之等人刚愎自用,劝也是白劝,于是并未好说,只好解释说:“我侍奉太后也有一段时间了,现在要送别旧主,很令我伤心。这也是人之常情。”

果然,善于迎合人的武三思深得中宗信任,并且与韦后互相勾搭,后来执政,杀了张柬之、桓彦范等五人,而姚崇因为在送别武则天的路上有一哭,证明他没有参与政变的计谋,所以并没有因此而受株连。

容人之过,方能得人之心。有过之人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宽容和友谊,希望得到自新的机会。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对立情绪便会立即消失,取代的是感恩戴德的心情,稍加引导就会得到想不到的效果。庄王的绝缨,表现了他宽容大度的襟怀。做一个带头老大能宽宥下属的某些过失,宽大为怀,容人之过,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必然得到下属的拥戴。

除恶务尽、斩草除根,这是消除后患的大计,而张柬之等人刚愎自用,斩草不除根,终于留下了祸患。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

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古人有话说:“人只顺从自己,就会多出差错。”责备别人不是难事,受到别人的责备,听从它如流水一样顺畅,这就困难了!我心里的忧虑,在于时间过去了,就不回来了。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怒恨苑西监穆裕,下诏在朝堂斩首。皇太子急忙劝谏,太宗高兴地说:“朕开始得到魏征,他能够早晚向我进谏。魏征去世后,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继续进谏。儿子在我的膝前,看到我喜欢听取谏言时间长了,因此今天也来进谏,确实是习惯成自然呀!”

有一次,太宗忽然对群臣说:“朕今天想听人说自己的过错,你们为朕说说。”很多大臣都推辞说陛下用盛德达到天下太平,他们没有发现有什么过错。只有尚书右丞刘洎说道:“可是近来有人上书不符合圣旨,有时陛下当面追根问底,没有人不羞愧汗颜,这恐怕不是进言的人乐意走的路。”太宗说:“你说得对,朕能改正。”

太宗痛恨贪官污吏,要严加惩处他们,于是让人暗中派人给各曹司赠送物品,有一名官吏接受了馈赠,太宗下诏斩杀他。当时的民部尚书裴矩说:“官吏受贿固然应该处死,然而陛下用计谋哄骗他,又将他绳之以法,这就是所说的欺骗人去犯罪,这不是用德义引导人的办法。”太宗听后,对群臣说:“裴矩竟能在朝堂之上争论,不当面顺从,如果事事如此,天下有不能治理的吗?”

李世民

太宗刚即位时,屡次出游而且飞马骑射,当时的大理少卿孙伏伽进谏,认为这不是垂范后代的事情,不能这样做,太宗说:“你能指出朕的过失,朕能改正过失,天下可能就有治了!”

贞观初年,当时的中书舍人高冯上疏进谏,共列举了皇帝用人不当、不爱惜财力劳力等五件事,太宗看了后非常称赞,进授其为太子右庶子。高冯后来又多次上疏阐述朝政得失,言辞诚恳真切,太宗赐给了他一剂钟乳,说:“你进献给我的是药石之方,朕也用药石回报。”

有一次彗星出现异象,持续了一百多天,太宗询问群臣,大臣虞世南举了齐景公行德政,使彗星异象消失的例子,劝谏太宗不要因为功高而自夸,不要因为太平日久而骄奢,要慎始慎终。太宗说:“是的,我确实没有齐景公那样的过错,我十八岁时举义兵,二十四岁平定了天下,不到三十岁即登上帝位,自认为从三王以来,拨乱反正的君主没有能像我这样的,所以自骄自夸,轻视天下的士人。上天显示异常现象,怕是因为这个缘故吧?秦始皇铲除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终因骄傲而失败,我怎能不引以为戒呢?”

殿中侍御史张行成有一次陪侍宴会,太宗谈到山东人和关中人,语气有所偏向,张行成说:“天子以四海为家,不能以东西作为界限,这样是向人表明自己狭隘了。”太宗称好,赐给他一匹名马,钱十万,衣服一套。并且从此以后遇上大的政事,都让他参与议论。太宗有一次对群臣谈到历史上很多帝王,都因得到了有能力的将相辅佐才平定四海,而他自己身为君主,却一身兼行将相事务。张行成因此上疏,认为这是与臣下争功,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见。

杜正伦、韦挺、虞世南和姚思廉能够不顾个人安危、经常犯颜直谏,有一次太宗特地宴请他们四人,并对他们说:“我听说神龙可以驯服,然而它的颔下长有逆鳞,触犯逆鳞者死,人君也有这种情况。众卿触犯我的‘逆鳞’,补救我的过失,朕还会担心危亡吗?想到众卿的诚意,所以设宴来同乐。”并且每人赏赐了一些帛给他们。

1995年年底,美特斯邦威公司在内部便设置了5000元大奖,向员工征求良策。公司将每年的3月28日定为“美特斯邦威职工献言日”,每月的28日定为“日常献言日”,号召全体员工积极提出自己的“金点子”,一旦采用,即予重奖。2005年,公司正式启用了新的MBERP系统,在内部的电子论坛上开通了匿名发言形式,为员工没有顾虑地说出真话、说出心里话提供了平台。为了听取各方建议,掌握市场信息,公司还举行了市场信息民意调查活动,共收到来自消费者的信息反馈表一万多份。并通过举办消费者联谊会等活动,倾听消费者的意见。

正是因为这些举措,美特斯邦威才能在号称“中华第一街”的上海南京路上开出面积9000平方米的旗舰店,其总销售额才能飙升到40亿元。

人都有过失,而能够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指责,并且虚心改正,这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做到。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圣君明主,他能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这样才是大唐帝国称霸于世的重要原因。聪明的领导从谏如流,能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甚至是别人的责备;愚蠢的领导听不进别人的忠言,只能失败。

股肱惟人,良臣惟圣

王曰:“呜呼!说。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股肱惟人,良臣惟圣。”

王(商汤)说:“啊!傅说。天下的人都敬仰我的德行,是你的教化有方啊。手足完备就是完人,良臣具备就是圣君。”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任用魏征为谏议大夫。魏征由于正直诤言,得罪了一些人,遭到许多非议,连李世民也派人责备他。魏征为此去叩见李世民说:“我希望陛下让我做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忠臣。”

李世民听了感到困惑不解,赶紧问:“忠臣和良臣不是一样吗?”

“大不一样。”魏征答道,“像古之稷、契、咎、陶,就是良臣;像龙逢、比干,就是忠臣。良臣向来以国事为重,公至忘私,本身享有美名,君王获得好的声誉,子子孙孙传下去,国运无穷。而忠臣则不然,唯唯诺诺,只为个人打算,君主会因他得个昏庸恶名,甚至国亡家灭。这便是忠臣与良臣的区别了。”

李世民听后,连声夸赞说:“你说得真是太好了。那么什么是昏君,什么是明君呢?”

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作为一个君主,只有多采纳一些建议,才能耳聪目明,不被奸邪小人所蒙蔽。”

汉朝时,张汤出身为长安吏,却能平步青云登上御史大夫的宝座,且深得汉武帝信任。每当有政事呈上,武帝不满,提出指责,张汤立刻谢罪遵办,并说:“圣上极对,我的某下属也提出此意见,我却未采纳,一切都是我的错。”反之,若武帝夸奖他,他则大肆宣扬其下属某某点子好,某某办事利落。如此得到了下属的爱戴,成为了一代名臣。

古往今来,得人才者才能得天下。要让人才真正为你效命,首先就要尊重人才。尊重人才不只是内心的重视,更要化为行动。当一个团队获得成功,领导却把功劳全部揽在自己身上,人才就会感到寒心,只有像商汤那样,把功劳归于下属,下属就会产生一种价值得到实现的自豪感,都会真心为团队做贡献。

同样,在一个单位,领导希望自己身边多点忠臣,当有人提出反面意见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倒霉了,所以在这个社会上更加需要良臣,去帮那些领导,指明道路,这样才能与君主同享荣华富贵。

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

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

往日的谋臣会对我说:“不能采纳我的主意。”现在的谋臣,我愿意以他们为亲人。

李勉是唐朝人。他年轻时,爱好到处游历,广交朋友。有一次,他认识了张书生,结伴来到一个叫梁的地方,谁知张书生突然生起病来,而且十分严重。李勉替他请医生,买药煎药,喂水喂饭,照顾得非常周到。但是张书生的病不见好转。张书生对李勉说:“李兄,看来我是没救了。我死后,你用我的银子替我埋葬,剩下的钱财,就送给你用吧,以答谢你连日来对我悉心的照顾。”

张书生去世后,李勉遵照亡友的遗言办理了丧事,然后收拾好行装,来到了朋友的故乡,把死讯告诉了张书生的家人,并把剩余的钱财全部归还给他的家人。李勉当时虽然也是一个穷书生,但他不贪取别人的钱财,这种诚实的行为使张书生的家人非常感动。

李勉

后来李勉当上了节度使,不但处事廉洁公正,而且十分爱惜人才。有一次,在外出巡察中,他发现一个叫王晬的县尉很有才干,正想提拔他,忽然接到皇帝拘捕王晬的命令。原来王晬为人耿直,秉公办事,得罪了朝中权贵,遭人诬告陷害。

李勉不忍王晬无辜受害,赶回京城面见皇帝,力陈王晬的为人,夸奖他是个人才,请求加以重用。皇帝见李勉极力为国家推荐人才,心里十分赞赏,赦免了王晬,还升他为县令。王晬上任后,正直清廉,勤政为民,深受百姓爱戴。大家都说李勉是个善于提拔人才的好官。

李勉在任节度使的时候,听说李巡和张参很有学问,便请他们出来办事,每有宴会,都邀请他们一同畅饮。李勉后来当了宰相,虽然地位尊贵,但从不骄傲自大,亲自到士兵家里慰问他们的家属,上上下下都称赞李勉是个礼贤下士的好官。

马云是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之一,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马云有一个观点,就是对他的员工一定要真诚,他追求与员工之间要做真诚的交流。他曾经在演讲的时候说:“我的员工都是我的亲人。”

有一次,马云到一个朋友的公司里面去,发现中午的时候公司员工都在午休,他觉得这个老总还是很关心职工健康的。谁知道这个老总笑着说:“我哪里是关心他们呀,我这是为了省电,所以就骗他们,让他们中午强制休息两小时,可以节约不少电费呢!”

当时,马云就觉得这家公司活不了多长时间。如果这点小事都不能够对员工讲明,像对待贼一样地防着员工,员工又怎么能够为公司全力以赴呢?果不其然,这家公司很快就倒闭了。

马云特别强调对待员工要以诚相待。还是在1995、1996年的时候,那时的马云还在做中国黄页。有一次由于资金紧张,离发工资只有3天时间了,公司账号上却只有2000多块钱,而工资就要发8000多块钱。

马云没有隐瞒这种情况,他直言不讳地将公司的困境告诉了员工。马云真诚的态度赢得了员工的理解。员工告诉马云:没关系,就是两个月不拿工资也跟你干下去。

马云从不让员工称呼自己“马总”。他说:“我希望和同事之间是真诚的感情,像亲人一般的感情,而不是单纯的老总和下属的关系,叫我的名字不是很正常吗?名字起了就是给人叫的呀!”

马云的真诚也赢得了员工的称赞。一位阿里巴巴的员工这样评价马云:“我感觉他本质非常好,非常善良,比较照顾周围的人,而且不是应付也不是应酬,而是发自内心的关心。他把我们当作真正的朋友,他付出从来不讲回报,他平等待人,而且处事很公正。很多事情我们觉得困难,可是他却说,你看我们还有那么多的希望,跟他工作很高兴。”

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真诚,只有建立在彼此推心置腹、真诚相待、信而不疑基础上的关系,才能经得起考验。企业中的领导和职工关系也是如此,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管理者无论身居何职都要坚持不耻下问,与员工推心置腹,与下属兄弟般相处。这样才能使团体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也才能使员工从内心感到团体的利益与自己息息相关,分享成功使大家的士气更加旺盛。正是由于马云对待员工很真诚,所以员工也以积极的工作回报马云,大家同心同德。阿里巴巴的团队是一个富有战斗力的团队,这就是真诚相待的结果。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晢聪作谋,睿作圣。

一是神态,二是言论,三是观察,四是听闻,五是思考。神态要恭敬,言论要正当,观察要明白,听闻要广远,思考要通达。神态恭敬就能严肃,言论正当就能治理,观察能昭晰,听闻广远就能善谋,思考通达就能圣明。

“安史之乱”期间,唐朝天下乱象迭生,皇帝唐肃宗与大臣们常常在一起议论国政。

有一天,唐肃宗问李泌:“现在敌人如此强大,什么时候才能够平定呢?天下苍生何日得以安宁?朕每天都在忧虑这件事啊!”

李泌回答说:“臣看叛军抢获的金帛子女都运往范阳,这哪里有雄踞四海的志向呢?不过是一帮匪徒。另一方面,真心跟随叛军的人也相当少,大多数是被威胁的,他们对叛军充满着仇恨。以微臣估计,不过两年,天下就没有叛军了。我大唐仍将是朗朗乾坤,泱泱大国。”

李泌

肃宗问:“为什么呢?朕以为不宜过于乐观,凡事要有忧患意识。”

李泌说:“圣上,叛军骁勇之将不过史思明、田乾真、安守忠、张忠志、阿史那承庆等数人而已。现在如果命令李光弼从太原出井陉,郭子仪从冯翊入河东,那么史思明、张忠志就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就不敢离长安。这是用两军拖住敌人的四将,跟随安禄山的就只有阿史那承庆。请诏敕郭子仪勿要攻取华阳,使两京(西安和洛阳)之路畅通。陛下驻军于扶风,和郭子仪、李光弼互相轮流出击,敌人救其头就击其尾,救其尾则击其头,让敌人往来数千里,疲于奔命。而我军以逸待劳,敌人到就避其锋芒,离去就利用他的疲惫加以攻击,不攻城,不阻路。来春再命令建宁王任范阳节度大使,沿着边塞出征,与李光弼形成南北掎角之势,用来攻取范阳,直捣叛军巢穴,使敌人退无地可归,留不得安宁,逃无处可去。然后大军四面合围而攻之,敌人一定会被擒获的。”

李泌的方略非常正确,肃宗也认可了这个计划,后来终于把叛军赶回了河北。

智者做事之前,通常已胸有成竹。犹如一盘棋,对方实力如何,状态如何,如何谋篇布局,什么地方摆子,如何形成合力,都一清二楚。李泌便是如此,他观察明白,广泛听闻时局,认真思考,从全局考虑,制定出了一个力挽狂澜,平定“安史之乱”、重兴大唐的良策。

而放到现实中而言,比如一个企业的领导,就需要具备标题中这五条标准:神态的恭敬,体现的是对自己事业的重视和对员工的尊敬,威严难近的领导会让员工心生反感,懒懒散散的领导会导致员工同样懒散;言论要得当,领导掌握的是权力,一句允诺就可能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因此不可不谨慎;听闻的广远则体现一个领导者对行业信息的掌握程度,手中掌握的信息越多,对企业的发展也就越有利;思考的通达也很重要,一个思维僵化、固执的领导不可能会管理好一个企业,只有具有发散思维、创新精神的领导,才能带领企业不断前进。

同力度德,同德度义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天,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易敢有越厥志?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上天帮助下民,为人民建立君主和师长来辅助上天,爱护和安定天下。对待有罪和无罪的人,我怎么敢违反上天的意志呢?力量相同就衡量德,德相同就衡量义。商纣有臣亿万,是亿万条心,我有臣子三千,只是一条心。

有一位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深受人们敬重。后来,老锁匠年龄渐渐大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技艺失传,就决定为自己物色一个接班人。但是传给大徒弟,还是传给小徒弟,他犹豫不定。这两个年轻人跟着老锁匠学了好长时间,都已经有很高的技艺了。可是只有一个能得到他的真传,老锁匠想了好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对两个徒弟说:“谁能打开用时间最短,我的最后绝招就传给谁,他就是我的传人。”

大徒弟用了5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二徒弟用了10分钟。众人都觉得大徒弟必胜无疑。老锁匠问两个徒弟:“保险柜里面有什么?”大徒弟抢先回答说:“师傅,里面放了好多钱,都是百元大票。”老锁匠看了一眼二徒弟,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您只让我开锁,我没有注意保险柜里有什么。”

老锁匠十分高兴,最后他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传人。大徒弟不服,众人也都不解,别人问老锁匠的理由时,老锁匠说道:“不管干什么行业,都要讲一个‘义’字,尤其是开锁这一行,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心中只有开锁,对其他的视而不见。如果心有杂念,稍有贪心,登门入室或打开保险柜取钱易如反掌,最终只能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

老锁匠的话是耐人寻味的,在两个徒弟技艺相差不大的情况或稍有差异时,他把道德作为权衡接班人的最终标准,做什么事都要讲一个“义”字,养成一个讲究道德仁义的好习惯,要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可见德才兼备的人最为珍贵,而两者失衡时,品德就要重于才能。

庸庸,祗祗,威威

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

这样说:“诸侯之长,我的弟弟,年轻的姬封(人名)啊!你的伟大光明的父亲文王,能够崇尚德政,慎用刑罚;不敢欺侮无依无靠的人,任用当用的人,尊敬当敬的人,威慑应当威慑的人,这些人民都能看到,因而开始造就了我们周国,和我们的几个友邦共同治理我们的西部。”

周初平定管蔡之乱,将殷朝余民封给康叔,是为卫国。康叔名姬封,是周公的同母少弟,赴封地前,周公作康诰等以为训诫。

周公告诫小弟,要继承父亲文王的优良传统,要崇尚德教,慎用刑罚,不敢欺侮那些无依无靠的人,任用该任用的人,敬重值得敬重的人,威慑应当威慑的人,使人民都明白这些治国道理。周公十分重视寻求殷先哲王以及古先哲王治国安民的方法。汲取历史的经验,准确揣度民心,民众的怨愤,不管是大是小,都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就像是病痛在自己身上一样。唯如此,才有可能赢得民心。

周公

怎样严肃认真对待刑罚?周公不厌其烦告诫姬封,杀人一定要非常慎重。偶尔的过失导致大罪,并且已经如实交代了,那也不可杀,应当给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当然,对于那些罪大恶极之人,一定要严格执法,绝不赦免!要经常宣传依法办案原则,让上上下下都知道有法可依。对重大案件的审查判决,需要反复考虑五六天乃至十天,才可最后定谳。即便是殷人法律文本中合适的条款,也完全可以大胆地吸收过来,为我所用。这里,切忌感情用事,凭个人的好恶加以取舍。诸侯左右近臣及家人,依仗权势,无视国家大法,作威作福,危害国家基础,对这些人,德治是不起作用的,必须绳之以法,严惩不贷!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你自己务必率先垂范,时时敬畏法典,事事赏善罚恶。

最后,周公特别强调,对老百姓要善于引导。考虑到大规模的群体事件(管叔蔡叔联合武庚率众武力暴动)刚刚过去,民众情绪还不稳定,甚至会有抵触,执行政策一定要慎之又慎,千万不要制造新的怨愤,不要有不当的处置。而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德政,安定民心;广开言路,听取民间各种声音,以此来治理国家安定民众。这样,你就可以实现国泰民安。

周公最后对康叔说:“德治最是需要心诚,上天的威严和诚心,从民情上就可看得见,故统治者就不能不重视体察民情。”

在写给康叔的另一篇诰词酒诰中,周公特意引用古人名言“人不要把水当镜子照,应当把民众当作镜子照”,突出体察民情的极端重要性。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归根结底是为了以民心向背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知民旨在“恤民”,“知稼穑之艰难”,“知小民之依(隐痛)”,对老百姓的疾苦要做到“恤民为德”;进而“惠民”,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好处。

周公不愧为古代伟大的政治家,他的上述治国思想,即使今天看,也还有其借鉴意义。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敬贤爱才之行,赢得“天下归心”的局面,同样值得当今的公务员们好好借鉴。

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

迟任说过:“人要寻求旧的,器物不要寻求旧的,要新。”过去我们的先王同你们的祖辈父辈共同勤劳,共享安乐,我怎么敢对你们施行不恰当的刑罚呢?世世代代都会说到你们的功劳,我不会掩盖你们的好处。现在我要祭祀我们的先王,你们的祖先也将跟着享受祭祀。赐福降灾,我也不敢动用不恰当的赏赐或惩罚。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国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要使秦国强大起来,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说谁能使秦国强大,就封谁做官。

商鞅原来是卫国人,听到了这个消息,就来到秦国。商鞅和秦孝公谈论国家大事,一连谈了几天几夜。秦孝公非常赞同商鞅的主张。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改革旧的制度。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又怕老百姓不信他,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很高的木头,并说,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谁十金。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开玩笑。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人们在木头旁边议论纷纷,终于有一个人把木头扛起来,一直扛到了北门。结果商鞅真的赏给那人五十金。这件事在秦国引起了轰动,商鞅说到做到,在老百姓中有了威信,于是商鞅就把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商鞅变法共进行了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除了井田制,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界限,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军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赐给的土地和房子也越多。旧贵族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特权。在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新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太子的两个老师鼓动太子反对变法,商鞅就处罚了那两位老师,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这样,大家就不敢反对了。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得到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周世宗柴荣(921—959年)是后周第二代皇帝。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后周太祖郭威的内侄和养子,后周开国皇帝太祖郭威在位期间,曾就恢复农业生产、革除累朝弊政推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显德元年(954年),柴荣即位,广泛收罗人才,继续推行改革。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倡导节俭,力戒奢华。经济上,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招民垦殖逃户田,编制均田图,派遣使者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实隐匿耕地,使之均摊正税,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动员民众兴修水利,疏浚漕运;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3万余所,敕额外僧尼一律还为编户,禁私度僧尼;收购民间佛像铜器铸钱,缓解了唐末以来长期缺钱的局面。军事上,整肃军纪。显德元年,处决了与北汉作战时临阵溃逃并劫掠辎重,扬言周军已败的禁军大将樊爱能、何徽以及中级将校70余人。班师后,检阅禁军,裁汰老弱,选募壮勇,组成了精锐的中央禁军。周世宗还修订刑律,修订历法,考正雅乐,广搜遗书,雕印古籍。显德二年,世宗采用王朴提出的“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致力于统一全国的大业,先出兵后蜀,收回4州。次年伐南唐,经三年苦战,收回淮南、江北14州60余县。六年征辽,收回燕云16州中的3州,五月间,乘胜进取幽州,突患重病,被迫班师,六月就去世了。世宗柴荣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及成就,为后来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人惟求旧”还是相对静态地要求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的话,那么,“器非求旧,惟新”就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问题了。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本来是说洗澡的问题: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一天地下去,每人都要坚持。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忏悔,使人联想到女作家杨绛把她那本写“干校”生活的书起名为“洗澡”。精神上的洗澡就是庄子·知北游所说的“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所说的“澡身而浴德”,说到底,也就是毛泽东所一再强调的“加强思想革命化”。话说回来,“器非求旧,惟新”无论如何展示的是一种革新的姿态,驱动人们弃旧图新。所以,你不仅要记得这个道理,而且也可以把它刻在床头、案头,使它成为你的座右铭。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