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爱国教育 >道德经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十一章 出世入世之谋3
第十一章 出世入世之谋3
作者:刘加临   |  字数:9344  |  更新时间:2015-03-19 13:42:25  |  分类:

爱国教育

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大家都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我一个人浑浑噩噩迷迷糊糊;大家都精明干练,只有我憨厚质朴。海水深沉宁静,大风飘荡啊没有尽头。

于谦

于谦是明末官吏,虽然明末朝廷腐败,官场黑暗,许多人都趋炎附势。巴结权贵,但是于谦却刚直廉正,从不与这些人同流合污。

早在于谦任山西、河南巡抚期间,朝廷大权便落入大宦臣王振之手。王振凭着英宗对他的宠信,在朝中作威作福,贪赃枉法,结党营私,无恶不作。那些趋炎附势的官吏为了献媚争宠,竞相给他送金银,献财宝。据史载,当时的官员想求他见一见,首先须送白银100两;若能到他家吃上一顿饭,须事先送上白银1000两。然而,于谦却不理这一套。他每次进京办事或述职,都不带任何礼物。有些好心的朋友劝他说:“你不巴结权贵,当然是对的;但也不要太刻板。地方官进京带点土特产送送人,也在情理之中。至于您,从河南、山西带些线香、蘑菇和包头用的小手帕之类,也可以。”于谦却总是扬起两只宽大的袍袖,风趣地说:“我带的是两袖清风啊!”有一次,他还就此写了一首诗。诗曰:

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阎闾说短长!

于谦在任期间,一心为国为民。尤其是在气吞山河的北京保卫战中,白天指挥军队战斗,夜晚带病也坚持留宿在指挥所。这一切,不但使百官敬服,而且使代宗由衷地感激。代宗曾赏赐他西华门外一处住宅,他却坚决推辞,并表示:“国家正值多难的时候,我哪里敢苟且自安呢?”又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去病竖子,尚知此意,臣独何人,而敢饕此。”但是,皇帝非要他接受不可。不得已,他只好谢恩。但他并不去住,而是将皇上过去所赐的玺书、袍服、银锭之类,全部封好,写上说明,分门别类地陈设其中,每年都去看一看。

京师保卫战大捷后,于谦“厥功伟矣”,却“口不言功”,把功劳都给了下级。而他任命的武臣石亨,虽然战功远远比不上他,却被朝廷封为袭侯爵。石亨自己感到内疚,便上疏保奏于谦之子于冕任都督府前卫副千户这一要职。代宗马上准奏,并下诏令于冕尽快赴任。于谦知道后,一边急忙向代宗恳辞,一边对石亨进行了严厉斥责。他说:“国家有难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考虑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将士,提拔一个兵卒,以效益军队国家,却偏偏推荐我的儿子,这样能服人吗?对军功,我坚决反对侥幸,岂敢让儿子去滥领。”他还表示:倘若自己想让儿子升官,自然会请皇上恩赐,用不着通过石亨去推荐。言语中,也批评石亨不应该利用职权去拉私人的关系,随随便便地封官许愿。

由于于谦的廉明正直,不肯趋炎附势,不向权贵妥协,最终让人杀害。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徐有贞勾结石亨、曹吉祥等人趁代宗重病卧床和于谦出京巡视之机,命人撞开了英宗府的大门,扶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后,徐有贞、石亨一伙立即以“意欲”的罪名,将于谦和大学士王文等逮捕入狱,并上疏立斩于谦。英宗颇为犹豫,说:“于谦确实是有功的。”徐有贞却说道:“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英宗左思右想,遂下旨将于谦处死并弃尸街头,还抄了他的家,其家人统统发配边疆。

这句话是有来历的,由于当时的人普遍不能理解老子的著作,所以许多人就以为老子的思想是愚蠢的。于是老子感叹说:对与错,美与恶其实相差并不远,关键是要看我们理解的角度。

老子告诉我们:他之所以出乎众人而不去解释自己,不去与那些误解他的人争论,是因为他崇尚像婴儿那样“于名利无争”的思想境界。

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道德经·第64篇

要强为定会失败,要把持定会失去。因此圣人自然无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失去。

有个叫公仪伯的人,以力气大而闻名于诸侯。堂溪公把公仪伯的情况告诉周宣王,周宣王便备下礼品去请公仪伯。

公仪伯来到后,看外貌,像个懦夫。

周宣王越看越怀疑,忍不住想打探个究竟,便问公仪伯说:“你的力气究竟怎么样?”

公仪伯说:“我的力气可以折断春天螽斯的大腿,可以举起秋天知了的翅膀。”

周宣王一听,脸色难看地说:“我的力气能够撕开兕牛的皮,拖住九条牛的尾巴,还为自己力气小而感到遗憾!你就这点大的能耐,却以力气大而闻名天下,这是什么道理呀!”

周宣王

公仪伯长长叹了一口气,离开自己的位子,站到一边说:“你问得好,让我把实话告诉你。我的老师名叫商丘子,他的力气天下无敌,只是没有人知道,包括他的六亲也不了解,因为他从来就没用过。我忠心耿耿,至死不渝地侍奉他,他告诉我说:‘一个人要想看见别人看不见的,就要去看别人并不窥视的东西;要想得到别人得不到的,就要去干别人所不干的事。所以学看东西,就要看满车柴草,学听东西,就要先听撞钟。就是学一般人所不看、不听的。一般人看纤小的东西,听微细的声音,只能锻炼视力、听觉,而你看大目标、听大声音却可掌握如何看、如何听,这是看和听最内在的东西。掌握了内在的,于外在的就没什么困难了。’

“我现在名闻天下,有违老师的教诲,显示自己的力气,大有不该!不过我力气大的声名并不在于我凭借力气,而是我善于使用力气,这不比凭借力气要强吗?”

与此类似,丰田公司在进军美国市场的时候,也采用了这种做法。

1950年,丰田公司因破产危机,工业公司和销售公司发生分离。但是,不久爆发的朝鲜战争却给丰田带来了喜讯,美军大量的卡车订单使丰田汽车公司起死回生。这对于亲身体验了产销分离痛苦的丰田英二来说,自然希望回到以前产销一体的体制。但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工业公司和销售公司分离的体制已经形成,当时负责技术部门的董事丰田英二,深知即使他提出重新合并的建议,在当时也是行不通的。

丰田英二在确定丰田的未来发展方向时,决断很慢,这是因为丰田英二在深思熟虑考察各种条件的同时,还要衡量各方面的利益是否均衡。他认为条件不成熟,即使勉强行事也是失败的,他只有耐心地等待。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丰田的两家公司才终于结束了长达32年的产销分离,诞生了全新的丰田公司,丰田英二的等待终于有了丰硕的成果。

在处理丰田赴美建厂一事上,丰田英二也同样小心思考,着眼长远。丰田进军美国,在日本汽车厂商中,是继本田、日产之后的第三家,为此不少人抱怨为时太晚。会长丰田英二和社长丰田章一郎的回答是:“我们在耐心等待,我们的行动并没有落后。”由于采取了谨慎的战术,丰田公司最终顺利地打入了美国汽车市场。

在这句名言中,老子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凭借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老子在此强调了一切灾难和祸患都因有所作为和心理偏执而起。他说:“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始,则无败事。”不试图有所作为,自然就会有减少失败;个人行为能做到不偏执,自然就会减少失误。老子认为,一般老百姓做事,因为不懂无为的道理,不能从始至终地以一种极其慎重的态度来做事,他们虽然永远在忙碌,却总在就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老子觉得万物对生命的坚守,从来都不是通过变换表面形式来故弄玄虚,而是真诚地顺从自然,他感到人类的许多行为脱离自然太远了。而且,人们这样犹如急行军一般的前进,对生命质量的提高不会有帮助。老子觉得人生不该如此度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第40篇

向对立面转化,是大道的运动规律;柔弱,是大道发挥作用的方法。

战国时期,掌握了晋国大权的四家大夫——智伯瑶、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之间发生了矛盾。开始,智家自恃势力强大,胁迫其他三家各交出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及其户口。虽非心甘情愿,魏、韩两家不得不勉强按要求交出了土地及其户口,只有赵家以维护先人的祖业为由,拒绝交出属于自己的这一部分势力范围。

智家就胁迫魏、韩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赵襄子率领兵马坚守在晋阳城内,因城内粮草武器充足,又获得百姓的支持,三家兵马将晋阳围困了两年多,也没有能把晋阳攻下来。后来,智伯瑶想了主意,让士兵将晋水改道,直冲晋阳城,将大半个晋阳城池淹没了,但晋阳城内的农民,依然不肯投降。

看见城破在即,得意忘形的智伯瑶,无意中说出了在日后必要时,同样要用水来攻打魏、韩两家。此语令魏桓子和韩康子如坐针毡,不寒而栗,唇亡齿寒的现实,终于促使魏、韩两家反戈一击,联合被围困在晋阳城内的赵家兵马,将晋水引入智家的营寨,向智家的兵马发起了猛烈的反攻,杀了智伯瑶,将智家的全部财产、土地和户口,按三家各一等份平分了。

若干年后,这三家的后代废了形同虚设的晋国国君,形成了韩、赵、魏三国,这也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

智伯瑶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与政治上的失败,更是处世方面的失败,他以恃强欺弱开始,以自取灭亡结束。另一方面智伯瑶最先想到了用无坚不摧的水来围攻顽强抵抗的赵家军兵,殊不知,这个方法被后来联合起来的赵、韩、魏三家借了过去,柔弱的水也就成了三家最后战胜智伯瑶不可或缺的法宝。

下面的故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一天,存钱罐挺了挺装满硬币的肚子,装出一副大款的腔调说:“哎呀,白纸先生,你什么都没有,难道不感到空虚吗?瞧我,肚子里有了钱可舒服了。”白纸说:“我并不感到空虚,因为我的未来是会很充实的。”存钱罐听了,露出一丝不屑的笑。

一会儿,主人回来了,他很高兴,提起笔在白纸上写下了两行精美的字,然后裱成条幅挂在书房里。来往的客人见这幅书法作品,无不啧啧称赞。

后来这幅书法作品成了传世珍品,成了国家博物馆的收藏品,而那只存钱罐,却早就被书法家的孙子给砸碎了。

“反者,道之动”,意思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的,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周围的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蝉皮挂在枝头,蝉躲到密叶深处。随着夏天的飞逝,它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第二年的夏天蝉声又起,如此循环往复,永不衰竭。

“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说道在发挥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它一切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任由万物自然而然地发生和生长,而决不强加自己的意志,不去干涉,给万物足够的发展生长空间。道孕育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不使万物感到自己的压迫力量。如果天下的统治者能够用这种柔弱的手段来治理天下,顺应民心民意,自然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自然会拥有大道的力量而永不枯竭。

由此可见,大道的德行就是循环往复和柔弱顺应,宇宙万物由道而生,自然应该合乎大道的德行,才能得以正常生长和运行,一旦违背道的德性就无法得以运行,就会被淘汰出局。人是万物中的一员,处于宇宙万物中就如同滴水藏海一般,是那么微不足道,我们只要顺应自然之道,明晓生死皆自然,就能活得自然、坦然。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道德经·第77篇

所以圣人做出了贡献不依赖,成功了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张良塑像

汉高祖刘邦当了皇帝,大封有功之臣。他封丞相萧何为侯,所得的城邑很多。武将们都有些愤愤不平,说:“我们冲锋陷阵,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有几十仗。萧何没有汗马功劳,不过是写些文告,发些议论,他反而在我们之上,为什么?”

高祖说:“你们知道打猎吧?打猎,追杀野兔的是猎狗,而发出指示的是人。你们能够得到猎物,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发布指示,是有功的人。”

众人都不再说什么。

张良是谋臣,也和萧何一样没有战功,高祖让他自己选择齐国,食三万户。

张良说:“臣最初从下邳起事,在留地见到皇上。是上天把微臣授给陛下的。陛下用臣的计策,有时有幸得中。我愿封留就足够了,不敢要三万户的封赏。”

高祖很高兴,就封张良为留侯。

高祖又封陈平为户牖侯。

陈平推辞说:“这不是臣的功劳。”

高祖说:“我用先生的计谋,克敌制胜,这难道不是功劳吗?”

陈平说:“不是魏无知,臣怎么能够为陛下效力?”

高祖称赞说:“像你这样,真可谓不忘本啊。”

于是又重赏了魏无知。

同样的,居里夫人也视荣誉、钱财为粪土。

居里夫人

一天,居里夫人的一个朋友来到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奖给她妈妈的一枚金质奖章,大吃一惊,忙问:“居里夫人,现在能够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这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躺在成就上,就像行者躺在雪地里一样危险,会在昏昏沉沉的熟睡中死去。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最大的敌人就是满足于自己的成功,谁在成功之后又征服了自己,谁就赢得了两次胜利。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把圣人的所作所为做典范,圣人决不会将自己推到溢满的地位,他们会将自己多余的部分分给不足的人,而决不炫耀,而是适当地贬损自己,始终保持谦和、恭敬、卑下的德行。圣人有所作为而不据为己有,有功而不居功自傲。

曲则全,枉则直

老子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第22篇

老子说:“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燕国攻打齐国,齐国的大部分地区都被燕军占领时,唯有莒和即墨二座城市尚未攻下,乐毅于是集中了右军和前军围莒城,集中了左军和后军包围即墨。

乐毅围攻二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也没有攻克,便下令解除围城之兵,后退城外九里处扎下营垒,并号令全军说:“城中的百姓出来不要抓捕,有困饿的还要赈济,让他们各操旧业,以安抚新占地区的百姓。”

过了三年,二城还是没攻下来。

乐毅

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进谗言说:“乐毅智谋过人,前些时候在进攻齐国时,一口气便攻克了敌人七十余座城池。现在仅剩下两座城未被攻下,不是乐毅没有能力拔除这两座城,之所以三年不去攻取,是因为他想倚仗自己的兵威来收服齐国的人心,以利于自己面南称王而已。如今齐国人心已服,他之所以至今还不行动,是因为妻子、儿子尚在燕国。再说,齐国的美女很多,他早晚是要忘掉自己的妻子。希望大王早做防备!”

燕昭王听罢此言,下令准备盛大的酒宴,在宴会上,燕昭王拉出进谗言的人斥责道:“先王在全国范围内以礼义对待贤明之士,并非为了多占有土地留给自己的子孙。他不幸遇到了缺少德行的继承人,不能完成大业,致使国内人民不愿意顺从,无道的齐国趁着燕昭王塑像

我们国家混乱之际得以残害先王。我即位后,对齐国痛恨入骨,所以才广泛延请群臣,对外招揽宾客,以求报仇;如果有人能助我成功,我愿意同他共享燕国大权。如今乐毅先生为我打败齐国,铲平了齐国的宗庙,报了旧仇,齐国原本就应该归乐毅先生所有,而不是燕国应该得到的。乐毅先生如果能够拥有齐国,与燕一起成为平等的国家,结成友好邻邦,共同抵御各国的侵犯,这正是燕国的福气和我的心愿啊!你怎么敢对我说这些谗言呢!”

于是将进谗言者处死。又赐给乐毅的妻子以王后服饰,赐给乐毅的儿子以王子服饰。并配备了车驾乘马及上百辆的马车,派宰相奉送到乐毅那里,立乐毅为齐王。乐毅非常恐惶,坚决推辞不受并一再拜谢,写下誓言,以死报效燕王。从此,齐国人敬佩乐毅的德义,诸侯各国也敬畏他的信誉,没有人再敢来攻打燕国。

老子已经明白了人类社会的最终目的,就要围绕目的地来认知和所欲,若再把目光投到局限性中,从局限性去理解就失去了价值意义。

故事中的燕昭王非常聪明,他没有听信谗言,而是采取了相反的办法,赏赐了乐毅,用以退为进的方法,把乐毅拉拢在身边,使他誓死效忠于自己。这一招以退为进使得非常巧妙。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道德经·第63篇

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

秦始皇将要进攻楚国,先询问年少气盛的将军李信:“我想要攻取楚国,你看需要多少人?”

李信问答:“最多不过二十万人。”

秦始皇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说:“王将军,你真的老了,怎么这么胆怯?李将军果然年轻勇敢,他的话很有道理。”

秦始皇

秦始皇任命李信为统帅,派给他十万军队;王翦因不被信任,称病辞职,退休于频阳。

不料李信勇而无谋,导致秦军全军覆没。秦始皇万般无奈,亲自骑马来到频阳,向王翦道歉说:“寡人由于没有采用将军的意见,李信果然辱没了秦军。听说现在楚军日渐向我国进逼,将军虽然有病,难道忍心置寡人于不顾吗?”

王翦推辞道:“老臣既衰且病,请大王另择贤将。”

秦始皇说:“你别推托,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王翦说:“大王如果迫不得已而一定要使用老臣,臣还是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这一回答应得十分痛快:“一定按将军的意见办。”

于是,王翦统率了六十万大军,秦始皇亲自送至咸阳郊外。王翦在出发前,向秦始皇请求大量田园房宅的赏赐。秦始皇说:“将军快出发吧,你还怕会受穷吗?”

王翦

王翦说:“为大王统兵打仗,有再大的功劳也不会封侯,因此趁着现在大王还用得着臣,臣也好及时求得田园等赏赐以传给子孙。”

秦始皇大笑。王翦出发已走到了潼关,还先后五次派使臣回来请求赏赐。有人不解地问道:“将军求赏也未免太急了点!”

王翦说:“你们哪里明白,秦王心地狭窄而又多疑,如今他倾全国的兵力交付于我,我若不为子孙请求田宅,岂不令秦王怀疑我吗?”

和王翦的故事类似的,还有下面这两位大学生。

有两个大学生前往同一个公司应聘同样的业务经理职位,老板看了两人的简历,他们都非常优秀,名牌大学毕业,专业也对口,因此一时难以取舍。转念之间,老板问了个问题:假如你被录用,一年可为公司带来多少销售额?有多少利润?”

第一个人拍着胸脯回答:“我有信心每年为公司带来1000万元的销售,利润率在50%以上。”

第二个人则回答:“本人估计能给公司创造200万元的销售,至于盈利嘛,大概在20%吧,但也不可能亏本,亏本确保不超过5%。”

结果第二个人被录用了。老板这样解释:两人都算得上是高才生,笔试的成绩也差不多,但是第二个求职者的回答简单明确,数据相对比较实在,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前者明显在自我炫耀,夸大其词,几千万的销售额难以达到不说,现在这市场行情哪能保证50%利润空间,而没有亏本的风险呢?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困难的事情要从易处着手,实现事业要从细微入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入手,所以善于做事的人从来不自以为大,因此能成就大事。轻易的允诺是不足信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一定会遭到更多的困难。所以聪明人遇见事情总是把它看得很艰难,因此最后反而没困难。

老子这种处理困难要从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着眼于细微的方法对我们有很大启示。如果我们一味地抱怨问题太多困难太大,那么,不仅解决不了存在的问题,还会丧失很多发展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细微着手,这样大事慢慢就会变成小事。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7篇

当圣人做任何事时,先考虑公众利益,后考虑自己的好处,反而常被推为领袖。常把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反而受到大众的保护。这不就是因为不自私而得到的好处吗?他当然会得到成功。

美国南部的一个州,每年都举办南瓜品种大赛。有一个农夫的成绩相当优异,经常是首奖及优等奖的得主。他在得奖之后,毫不吝惜地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街坊邻居。

有一位邻居就很诧异地问他:“你的奖项得来不易,每季都看你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品种改良,为什么还这么慷慨地将种子送给我们呢?难道你不怕我们的南瓜品种因此而超越你的吗?”这位农夫回答:“我将种子分送给大家,帮助大家,其实也就是帮助我自己!”原来,这位农夫所居住的城镇是典型的农村形态,家家户户的田地都毗邻相连。如果农夫将得奖的种子分送给邻居,邻居们就能改良他们南瓜的品种,也可以避免蜜蜂在传递花粉的过程中,将邻近的较差的品种转而传染自己,这位农夫才能够专心致力于品种的改良。相反的,若农夫将得奖的种子私藏,则邻居们在南瓜品种的改良方面势必无法跟上,蜜蜂就容易将那些较差的品种传染给他,他反而必须在防范外采花粉方面大费周折。

由此可见,这位农夫大公无私的奉献,最终受益的还是他自己。许多人做事情的时候喜欢将事情做绝(对于那些自认为没有利用价值的人来说),这就如同做生意“一锤子买卖”一样(从不给别人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这样的人目光短浅,丝毫看不到其中的利害,以至于做人,人失败;做生意,生意亏本。

做人就应该将目光看得远一些,不把事情做绝,这样也是为自己留了条“后路”。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广招天下宾客,不管宾客有无才能,他都一律以礼相待,奉为上宾。

有人劝孟尝君不要这样,说:“你志在求取贤人,帮助你建功立业,如今很多无才无德的人混了进来,骗吃骗喝,而你却视而不见。”

“我只不过破费些钱财,可赶走他们,他们就会以我为仇了,谁知道会有什么祸事发生呢?”

孟尝君这样仁义,可有人还是不领情,一个宾客竟勾搭上了他的一位小妾,暗地里私通。这是普通男人都难以接受的事,孟尝君知道后却十分平静。他不主张惩治那个宾客,反而为他开脱说:“男人喜爱美色,这是人之常情。要怪,也要怪我的小妾淫荡无耻了。如果她遵守妇道,这种事就不会发生了。”

孟尝君的手下人又气又怒,坚持要把那个宾客治罪,他们说:“你讲仁义,原谅他人的过错,所以他们才会胆子越来越大。如今这种无耻的事都做出来了,再不严办,我们都没脸待下去。你三番两次替坏人说话,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孟尝君说:“为了我自己啊!树大招风,我说不上哪一天就会大难临头,到了那时,只有我的仁义才会救我。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今天给人留条活路,他日人家才会卖力帮我。这也是我不咄咄逼人的原因。”

一年之后,孟尝君又推荐那个宾客到卫国为官。那个宾客感动万分,日夜思想报答孟尝君的恩情。

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恶化,卫国国君想要联合其他诸侯攻打齐国。这时,那个宾客冒死进谏,他对卫国国君说:“我并没有什么才能,多亏孟尝君的推荐,这才被大王器重。大王和齐国交战违背盟约,也不会占到什么便宜,不该草率。大王如果坚持攻打齐国,我就死在大王的面前。”

在那位宾客的努力下,齐国避免了战祸,渡过了危机。孟尝君受过多次挫折,都依赖他的宾客之力一一化解。他关心别人,为他人着想,结果受惠最多的还是他自己。这就是他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老子“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论述,堪称是人生智慧的经典。老子这句话所说的人生智慧就是:人们如果以无私的心去帮助别人,最终受益的将会是自己。

或许很多人都无法理解这一智慧的现实意义与真实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生智慧却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只是存在于少数能够看到这点的人身上而已。

许多人求功心切,为了自己的目的,损人利己,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快快有成,其实他们大错特错了。成功需要别人相助,灾难更需要他人援手,没有朋友便会寸步难行。如果一个人极端自私,人们自会处处和他过不去,拆他的台,这样的人绝不会有大成就的。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