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资治通鉴中的智慧名言故事 > 第五章 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
第五章 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
作者:刘加临   |  字数:11414  |  更新时间:2015-03-25 10:13:57  |  分类:

儿童教育

物不极则不返,恶不极则不亡。朱氏恃其诈力,穷凶极暴,吞灭四邻,人怨神怒。今又攻逼乘舆,窥觎神器,此其极也,殆将毙矣!吾家世袭忠贞,势穷力屈,无所愧心。大人当遵养时晦以待其衰,奈何轻为沮丧,使群下失望乎!

事物不到极点就不会走向反面,坏人不到极点就不会灭亡。朱全忠仗恃他的奸诈和力量,穷凶极恶,并吞消灭四邻,百姓怨恨,天神愤怒。今又攻击逼迫皇上,窥伺帝位,这是他走到极点了,将要灭亡了!我家世代忠贞不渝,今势穷力亏,处境困难,无可羞愧的。父亲应当忍耐静观,以待朱全忠衰弱,怎么轻易就灰心丧气,使属下失望呢!

商朝最后一个天子是纣王。他是前一个天子的幼子,他哥哥微子启出生时母亲还未成为妃,虽然贤明,但没有资格继承王位。而纣王出生时母亲是正宫王后,所以他能够继承王位。

纣王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又很有见识,而且他力大无比,能徒手和猛兽搏斗,大家都相信他能够让商朝进入又一个繁荣时期。但纣王的才能并没有用在正道上面,他丰富的知识被用来拒绝别人的进谏,他的口才被用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管什么没有道理的事,经他一说,总能扯出道理。纣王为自己的才能感到沾沾自喜,认为满朝文武的才学都不如自己,所以骄傲起来。纣王继承了商朝国王的传统,爱喝酒,又好女色。他最喜欢一个叫妲己的妃子,妲己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为了享乐,他命令乐师写了淫荡的乐曲,还编了一套放荡的舞蹈,成天沉溺在酒色之中。他还造了一座鹿台,为搜刮钱财,纣王多次增加赋税,把钱都用来购买玩乐的东西。最可恶的是他造了酒池肉林,把很多少男少女扒光了衣服放在里面互相追逐,场面淫乱不堪。

纣王的胡作非为引起了百姓和诸侯的不满,他为了堵住大家的嘴,发明了一种炮烙之刑。所谓炮烙,就是烧红铜柱,把犯人绑在上面,或者让犯人在上面走,把人活活烤死,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刑罚。当时朝廷的三公是由西伯姬昌、九侯和鄂侯这3个大诸侯担任。九侯有个很漂亮的女儿,纣王看上了她,就把她弄进了宫。九侯的女儿和纣王不一样,是个很有正义感和贞洁心的女子,她不喜欢纣王淫乱的那一套,终于惹怒了纣王。纣王把她杀了,然后又迁怒于九侯,将他剁成了肉酱。鄂侯看不下去了,为九侯争辩,纣王把他做成了肉干。姬昌听说后叹了口气,纣王知道后把姬昌关进了监狱。姬昌的臣子们赶紧到处搜罗美女珠宝献给纣王,好不容易才把姬昌救了出来。姬昌出狱后把一部分土地献给纣王,请求他废除炮烙之刑,纣王同意了。纣王还让奸臣费中执政,闹得民怨沸腾,他还宠幸一个叫恶来的臣子,恶来虽然力大无比,但特别喜欢说人坏话,诸侯们渐渐地生了叛心。

姬昌对纣王的残暴非常失望,回去后开始悄悄地行善积德,诸侯们大多来依附他。姬昌的势力越来越大,纣王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臣比干多次进谏,但纣王都不听。老臣商容是一个贤人,深受百姓爱戴,但纣王却罢了他的官。姬昌灭掉饥国,商朝大臣祖伊听说这事后赶紧跑来劝谏纣王不要违背天命,纣王却回答:“我的命不是由天掌握的吗?”祖伊干脆跑掉了,说:“纣王这个人是不能劝谏的。”姬昌死后,姬发继承了王位,自封周武王,在孟津会合天下诸侯,背叛商朝而来归附周的诸侯有800之多。大家都说可以讨伐纣王了,周武王却说时机没到,就回去了。

纣王越来越淫乱了,哥哥微子启劝谏了很多次都没用,于是就和太师、少师商量逃跑。比干说:“做人臣的,不能不以死相争。”他再次进谏,纣王生气了,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你不是圣人吗?我想看看是不是这样。”他下令把比干杀了,挖出他的心来看。箕子吓坏了,干脆装疯当奴隶去了,但纣王还是把他关了起来。太师和少师抱着祭祀用的乐器逃到了周国。周武王认为时机到了,就率领诸侯讨伐纣王。双方在牧野打了一仗,纣王被打得大败。纣王见大势已去,众叛亲离,只好一个人逃走。但京城已经被周军包围,他已经无路可走了。纣王只好登上他心爱的鹿台,穿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怀抱着商朝的传世宝玉,自焚而死。商朝军队见纣王已死,纷纷放下武器投降,京城朝歌很快就被周军攻破了。最后,在诸侯的一致推举下,周武王成为天子,建立了周王朝。

西周传到周厉王手上时已经衰落了,周厉王的父亲周夷王为人软弱。周厉王吸取了父亲的教训,决心不再软弱下去。但是周厉王太过残暴。当时有个叫荣夷公的大臣很会理财,但为人不太好,周厉王却很喜欢他。大夫芮良夫感叹道:“王室快要衰落了吗?荣夷公这个人喜欢财物但不知道大难将至。财物是万物所生,天地所载,而一心想一个人拥有,那就有很多害处了。天地万物都要取的东西怎么可以一个人拥有呢?惹怒了太多人,又不防备大难,用这种东西来辅佐大王,能保持长久吗?匹夫贪心还说他是盗贼,大王这样做会失去民心的。如果任用荣夷公的话,周必然会败落的。”周厉王哪里听得进这些话,照样重用了荣夷公。

当时周朝的平民分两种人,居住在郊外的称为野人,住在城里的是国人。国人是周朝统治的基础,历代周王对他们都很好,不敢随便得罪他们。但周厉王的暴虐让国人叫苦连天,召公虎进谏道:“百姓们都快活不下去了。”周厉王大怒,找了个卫国的巫师,让他去监视那些诽谤朝廷的人。那个巫师吹嘘说自己能听到别人的诽谤,他找了一些品质败坏的人到处敲诈勒索,如果谁得罪了他们,就会诬告他诽谤朝廷,抓起来杀掉,很快民间就没什么人敢说话了。几年后,周厉王这个政策越来越严厉,国人都不敢说话了,走在路上碰见熟人也只敢交流一下眼神。周厉王很高兴,对召公虎说:“怎么样,我制止诽谤够厉害吧?现在没人敢说我坏话了。”召公虎说:“这就错大了!堵住人民的嘴比堵住洪水危害还大。洪水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崩溃,淹死很多人,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治水要用疏导的方法,治人也是一样。一定要让他们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才有地方发泄。如果把嘴堵上,他们没处发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麻烦了。”周厉王听不进不同意见,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说话了。3年后,国人们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愤怒,他们举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暴动,向王宫发动了进攻,要杀周厉王。周厉王见势头不对,逃走了。

国人们好不容易攻进了王宫,到处找也找不到周厉王,愤怒的情绪无处发泄,正在这个时候,有人说周厉王的太子姬静躲到召公虎家里了。大家觉得杀不了周厉王,杀他儿子也行,于是气势汹汹地去找召公虎。国人们对召公虎说:“我们知道你是贤臣,不会找你麻烦。但是太子在你家,我们是不会放过他的。最好快点把太子交出来,不要逼我们动手!”

召公虎见事态紧急,正急得团团转,突然想起自己的儿子和太子年龄相仿,左思右想,忍痛决定牺牲自己的儿子。他说:“当初我多次劝谏大王,但大王都没有听我的,导致了这场灾难。今天如果把太子交出去的话,大王会认为我是因为私仇而迁怒于太子。服侍国君之人,遇到危险不应该有仇怨,有怨恨也不该生气,更何况侍奉的是大王!”他让儿子穿上太子的衣服,把他赶出了门。国人不认识太子,看到这个穿着华贵的少年,就以为他是太子,群情激愤,竟然把他活活打死了。而真正的太子却活了下来。

国人出了一口恶气后就回去了。召公虎等事情平息下来后和大臣们商量迎接周厉王的事。他们认为周厉王已经犯了众怒,如果他回来的话国人很可能再次暴动,所以干脆让周厉王就在外地,不要回来。国内的事情交给召公虎和周公去办,由他们俩担任相国处理政事。周厉王只能在外地躲着,一直过了14年的痛苦日子才去世。他死了后,召公虎等人觉得事情已经过去,就把一直躲着的太子请出来,立之为王,这就是周宣王。召公虎和周公两人辅佐周宣王治理国家,经过多番努力逐渐恢复了西周的国力和威望。

事物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总是要发生质的变化,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这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量的积累,也要注意质的突变,当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发质的突变。如果是好的事情,要促进其发展,而如果是不好的事情,则要想办法阻遏其发展,并向好的一面进行引导。

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

长民弟辅国大将军黎民说长民曰:“刘氏之亡,亦诸葛氏之惧也,宜因裕未还而图之。”长民犹豫未发,既而叹曰:“贫贱常思富贵,富贵必履危机。今日欲为丹徒布衣,岂可得邪!”

诸葛长民的弟弟、辅国大将军诸葛黎民,劝说诸葛长民道:“刘毅的死,也就是诸葛氏可怕的下场,应该趁着刘裕还没有回来,抢先动手。”诸葛长民犹豫不决,没有行动,过后叹息说:“贫贱的时候,常常想着富贵,富贵之后又一定会有危险。现在要想当一个丹徒的老百姓,怎么能行呢!”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做了皇帝,建立汉朝。他先定都洛阳,后来觉得关中险峻,适于建都,又把都城迁到长安(今陕西西安)。

汉高祖对有功之臣大加封赏,改封韩信为楚王,封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

汉高祖称帝之后,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他问自己手下的众臣:“为什么我能得到天下,项羽却失去天下?”高起、王陵说:“项羽不肯给别人好处,臣子取得了胜利,他非但不加官授爵,反而对人家起了疑心。而陛下得了城池,能够给人好处。”

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向前线运送补给,我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我却能信任这些贤才。这才是我取胜的根本原因。”

汉高祖虽然高度评价韩信,却对他起了疑心,怕他造反。而张良有远离俗世之念,萧何受赏时只要贫瘠之地,显然对皇权不构成威胁。

一日,刘邦想起当年西楚大将钟离昧带人射中自己,心中愤恨不已,就命人寻找钟离昧,要杀了他。钟离昧和韩信是好朋友,为了保命,他投奔韩信。韩信把钟离昧保护了起来。刘邦知道后,就命令他把钟离昧送到洛阳。

韩信是个讲义气的人,不忍心让钟离昧去送死,就依然让钟离昧留在自己府中。刘邦因为韩信违抗自己的意志,非常生气。

公元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说他想造反,自己当皇帝。汉高祖问大臣应当怎样对付韩信,很多人主张带兵灭了楚国。大臣陈平却说:“陛下的兵不如韩信的兵精,将领与韩信相比,更是望尘莫及,如果发兵打他,占不到任何便宜。如果您假装去云梦泽(今洞庭湖)游玩,楚国离那里较近,韩信必来见您。那时,一个武士就足以擒住韩信了。”

于是,汉高祖带着大队人马去云梦泽,传下一道命令,让云梦泽附近的诸侯在陈地参王拜驾。韩信知道刘邦别有目的,他很是担心。有人对他说:“您只要斩了钟离昧,皇上就不会伤害您了。”韩信找钟离昧商量,钟离昧只得自杀。

韩信提着钟离昧的头来见刘邦,刘邦不肯原谅韩信,命武士擒拿韩信,将他捆在车后边带走。韩信长叹道:“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我韩信辅保皇上打江山,到今天却落得这么个下场!”刘邦说道:“你若不想造反,寡人岂能如此对待你?”

回转洛阳后,刘邦派人进行调查,发现没有证据说明韩信造反。刘邦就将韩信降为淮阴侯,让他留在京城。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刘邦的谋臣萧何和刘邦的原配夫人吕后设计杀害。

韩信原本是一个以乞讨为生的孤儿,他一心追求富贵,但是富贵的梦想真的实现了,却招来了杀身之祸,他的死有着诸多的原因,其中既有外界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这警醒人们做人要慎言慎行,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都应该保持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得意时不要忘形。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帝降玺书劳异曰:“始虽垂翅回,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刘秀下诏书慰劳冯异说:“你虽然开始时在回阪垂下翅膀,但最终能在渑池奋起双翼。可以说早上在东方丢了东西,晚上在西方找回来。正在为你论功行赏,以报答你卓越的功勋。”

公元25年夏,汉光武帝刘秀夺取了农民起义的成果,建立起东汉政权。接着,刘秀又把屠刀指向农民起义军,特别是赤眉军。

光武帝刘秀像

公元26年春,由于军粮短缺,樊崇不得不带领几十万赤眉军离开长安,向西挺进。但是,由于隗嚣率兵占据天水郡拼命阻击,使起义军难以西进,只得又退回长安。这一年冬天,赤眉军的粮食供应仍然十分困难,不得不于十二月引兵东进。刘秀看到邓禹多次败在樊崇的手下,便改派冯异代替邓禹,率军西进,在华阴一带与赤眉军相持达六十多天,经过几十次战斗,各有胜负。起义军虽然有个别将领带领少量部队投降了冯异,但是,双方兵力仍然相差无几。冯异准备用招抚的手段引诱、分化起义军,但邓禹、邓弘不听指挥,带着配合作战的军队向起义军进攻,被起义军用诱兵之计打得大败,冯异率主力救援,由于士卒又饿又累,被起义军打得落花流水,邓禹只带领二十四骑逃到宜阳,冯异连战马也弃了,只带着几个人,逃回营寨。

后来,冯异重新集结了军队,又让一部分部队改扮成与赤眉军相同的装束,在两军相持的时候突然出击,起义军分不清敌我,遭到重大损失。只剩下十几万人,又在宜阳被刘秀重兵包围,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了刘秀。

战斗结束后,刘秀下了一道诏书,慰劳冯异,其中有这么几句话:“开始虽然在回谿受到损失,最后终于在渑池一带取得了胜利。初虽有失,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三国时期,刘备为寻求辅佐自己的人才,四处招揽能人志士,最后他在路上偶遇一个叫单福的歌者。单福知道刘备乃一代枭雄,有匡扶天下的志向,于是决定出山辅佐刘备成就大业。

在单福的帮助下,刘备连战连捷,打得曹操节节败退。曹操知道刘备并不是一个善于用兵的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刘备手下有个叫单福的人,而这个人其实就是赫赫有名的隐士徐庶。于是曹操想出了一个歪点子,他偷偷把徐庶的母亲软禁起来,然后给徐庶送信,让徐庶投靠自己,为自己效命,若不从,其母必将遭祸。

徐庶是个孝顺的人,不得以向刘备道出实情。刘备刚刚收得英才,实在是舍不得放弃徐庶这样优秀的人才,但做人至孝为先也是人之常情,刘备思前想后,最后决定放徐庶去曹营。

徐庶对刘备的大度感恩戴德,于是为刘备推荐了另一位更出色的人才,那就是诸葛亮。就是因为徐庶的推荐,才有了后世家喻户晓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才有了刘备三分天下的可能。

如果徐庶不被曹操的计谋钳制,一心一意在刘备手下做事,也就很难再推举比自己更为出色的诸葛亮,而刘备也就不会得到这个旷世之才了。所以这件事对于刘备来说,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一个国王有七个女儿,这七位美丽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她们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远近皆知。所以国王送给她们每人一百个漂亮的发夹。

有一天早上,大公主醒来,一如往常地用发夹整理她的秀发,却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于是她偷偷地到了二公主的房里拿走了一个;二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便到三公主房里拿走了一个;三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也偷偷地拿走了四公主的一个;四公主如法炮制拿走了五公主的发夹;五公主一样拿走了六公主的发夹;六公主只好拿走七公主的发夹。于是,七公主的发夹只剩下了九十九个。

有一天,邻国英俊的王子忽然来到皇宫,他对国王说:“昨天我养的百灵鸟叼回了一个发夹,我想这一定是属于公主们的,而这也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不晓得是哪位公主掉了发夹?”

公主们听到了这件事,都在心里想说:“是我掉的,是我掉的。”可是头上明明完整地别着一百个发夹,所以都懊恼得很,却说不出。只有七公主走出来说:“我掉了一个发夹。”话才说完,一头漂亮的长发因为少了一个发夹,全部披散了下来,王子不由得看呆了。最终,英俊的王子迎娶了可爱温柔漂亮的七公主。

奥托·纳尔毕的一个小偷和失主的通信是由十封简短的通信组成的一篇小小说。

布莱恩先生的汽车被盗了,小偷在给布莱恩的信中说:“尊敬的布莱恩先生,您一定已经发觉,您那辆停放在歌德街的蓝色小轿车被人偷走了。我就是那个偷车的人。为了表示对失主的歉意,我想向您提出一个友好的建议,我在您的汽车里发现一个装有许多信件和案卷的皮包。对我来说,这些东西是无足轻重的,但对于您呢,我看却事关紧要。如果您肯把您的各种汽车证件交给我,我将把这些东西放在歌德街4号住宅后面,您给我的证件也可放在这个地方。顺致亲切的问候!”

汽年被盗,谁受了损失?谁是受害者?自然是失主布莱恩先生了,但随着故事情节的逐层展开,读者的观点在慢慢转变。

小偷偷了汽车,布菜恩先生和小偷友好地往来着,小偷送还了他急需的重要文件,他按约转交了汽车的全部证件。这样,小偷名正言顺成了车的真正主人,这让人觉得不公平,替布莱恩先生叫屈。

但接下来,小偷要向税务局交汽车税,要向保险公司交保险费;后来轮胎破了,他要换轮胎;汽车耗油量大,他要买大量的汽油;还得换掉坏了的阀门、刹车,还得修理车篷;还没有可供停放的车库。小偷可真是惨了!最后一封信令人啼笑皆非,小偷竟然说他想倒贴一笔赔偿费,将汽车还给布莱恩先生。但谁知布莱恩先生的最后一封回信更是令人大跌眼镜,他说:“你偷走了我的汽车,而我懂得了上帝为什么给我两只脚。我重新开始步行,过多的脂肪已经耗掉了好几磅,心脏跳动也恢复了正常,我完全忘记了心血管病是怎么回事儿。我不再看病,经济状况也大有好转……即使你上法院控告我,我也决不接受被偷走的东西。”

生活中,很多时候,失去是获得的前提,只有失去,才会有所得。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去固然痛苦,但从另外的角度,或者从长远来看,却未必一定是件坏事,事情都是在发展变化之中的,很多事情随着时间或各种外界条件的改变,性质可能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此一时彼一时,过去的不利、不好的事情,可能如今已经转化为对己有利的好事,这实属正常之事,因此要正确看待。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子仪闻之,囚暧,入待罪。上曰:“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子仪归,杖暧数十。

郭子仪听说此事后,将郭暧囚禁起来,自己入朝等待代宗的惩处。代宗对郭子仪说:“有一句俗话说:‘不痴不聋,当不了家长。’儿女闺房中的话,哪值得去听呢!”郭子仪回家,打了郭暧数十大棍。

齐国一位名叫隰斯弥的官员,住宅正巧和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田常为人深具野心,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隰斯弥虽然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

一天,隰斯弥前往田常府邸进行礼节性的拜访,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礼接待他之后,破例带他到邸中的高楼上观赏风光。四周风景一览无余,唯独南面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碍,于是隰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的用意。

隰斯弥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碍视线的大树。

正当工人开始砍伐大树的时候,隰斯弥突然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树,他道出了其中的奥妙:

“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只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顶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

郭子仪因平定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有功,被唐德宗封为大将军,以“尚父”之称闻名于朝野。

郭子仪死后,其所宠爱的张氏被人诬告家中有无数财宝。

郭子仪的子孙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想分一杯羹。张氏所生的两个儿子哪里肯服,双方便在京城打起了官司。这件案子影响极大,整个京城都传得沸沸扬扬。

朝廷颁下诏令,催促刑部快快结案,以消除影响,无奈张氏兄弟与郭家子孙皆非善类,各说各理,互不相让,刑部也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解决,只好上奏皇上裁决。唐德宗便征询众臣意见,该如何了结此案。

侍御史卢群向唐德宗进言道:“您大可不必为此事伤神,其实很好办,只要按我所说的去做,一定能解决此事,而且绝无黏滞存留。”唐德宗忙问如何处理。

卢群说道:“张氏的家产现在到底有没有那么多,谁也不敢确定,即使真的家财万贯,那也是尚父赏赐给她的,郭子仪的子孙们再去争夺,显然是不合公理了。”

“那你的意思是判张氏赢?”

卢群摇头道:“此事张氏的确是站在理这一边的,但若判郭家输,他们绝不会服,可能会再挑起事端,到那时皇上您大概都不得安宁,又不能拿郭家治罪,如何是好?张氏家和郭家发生的事,都是郭子仪的家事,陛下可以以郭子仪为朝中德高望重的功臣为由,让他们在私下里自行解决纠纷。”

唐德宗采纳了卢群的意见,传下旨意,令各部不受理此案,又传旨告诉郭家与张氏自行解决。

两家见无人为其做主,也便停止了争议。

糊涂是一种现实并且理智的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在经历了诸多的事情后沉淀下来的智慧。很多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凡事过于聪明,往往会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招来祸患,所以装糊涂是必须也是必要的。当然,这里所说的装糊涂并不是说无论什么事都要糊涂,而是在不违反做人、做事的大原则下的一种聪明的变通。

一饭之恩、睚眦之怨必报

时军国多事,百司及使者咨请辐辏,维翰随事裁决,初若不经思虑,人疑其疏略;退而熟议之,亦终不能易也。然为相颇任爱憎,一饭之恩、睚眦之怨必报,人以此少之。

当时,军务、国事很繁重,百官及各地使者来请示、报告的人东水马龙,接连不断,桑维翰随事裁决,起初好像是没有经过思虑人们怀疑他有粗疏忽略,但退下来后仔细斟酌,终于没有可改变的。然而他当宰相时颇以自己的爱憎办事,一饭之恩他必定报答,瞪他一眼的他也必定报复,人们因此对他也有非议。

范雎原是魏国大夫须贾门下的家臣,有一次同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赠范雎以黄金美酒表示厚爱,而对须贾却是冷眼相待。须贾为人小气,心胸狭窄,回到魏国后便对相国魏齐说范雎私下通齐,将魏国的秘密私下里告诉给齐国,希望相国以国家为重,尽早将其除掉为好。

这一借刀杀人之计果然奏效,范雎被魏齐严刑拷打,齿落骨折,逼其说出与齐私通从什么时候开始,都做过些什么事。范雎见躲不过去只好装死,须贾命人往他身上淋小便。范雎忍着疼痛和屈辱,终于蒙混过关,逃到秦国。

当时秦国正广揽天下贤才,范雎化名张禄,经过秦使臣稽的推荐,秦昭王召见了化名张禄的范雎。范雎满脸憔悴,骨瘦如柴,但落魄的外表掩盖不了他那过人的智慧和气质,言语之间,国家大事皆在其帷幄之中。秦昭王高兴地拜范雎为相国。

秦王采用范雎远交近攻之策,欲派兵攻打韩、魏。韩王听说后,连忙修筑防御工事,随时候驾秦国大军。魏王被吓得不敢上朝了,魏、齐便按魏王的意思,派须贾出使秦同求和。

范雎听说是须贾来秦,手握剑柄暗暗地想: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打扮成乡野村夫的模样,穿上破烂衣服,将头发弄乱,在脸上抹了些灰,顺着小道,直奔须贾所休息的秦国官驿而来。

须贾见到范雎,吓得脸色发白,颤声问道:“你是人还是鬼?”

范雎站在那里笑道:“当然是人,幸好避过魏王之难!”

须贾见范雎身后拖着长长的影子,方放下心来,笑道:“莫非你是来秦讨官做的?”

范雎惨然一笑:“我得罪魏国宰相,侥幸逃到这里,哪里还敢再去做官?”

须贾问道:“你在秦国,以何为生啊?”

“不过是在相国张禄家里扫院子,勉强糊口罢了。”

须贾当即站起来,请范雎上坐,道:“欲使秦不攻魏,也只有张禄才可以说服秦王。你能为我引见吗?”

“不瞒你说,张相国对我们下人确实很好,尤其是我,我可以为你引见。”

须贾高兴地叫人立即备车,与范雎来到张府,范雎对他说:“你先等一下,我进去通报!”说完便走了进去。看门的人见相国如此装扮,很诧异地望着他。

过了很久,有人出来告诉须贾,相国有请。

须贾一进客厅,就见范雎早已换了一副样子,身着绸缎衣服,坐在上位,甚是威严好看。须贾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哪里还能逃走?卫兵早把他团团围住。

范雎冷笑道:“当日你诬蔑我通齐,今日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你竟敢私闯相府,说,到底想干什么!”也不等须贾解释,范雎便叫人打了他100大板,又喂了一筐草料。须贾差一点被弄死,第二天便气若游丝了。

范雎见报仇的目的已达到了,便托了个大夫替须贾医治,然后请秦昭王率兵攻打魏国。

韩信是刘邦平定天下的大功臣,他祖籍在淮阴城(今江苏省淮安市)。韩信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祖上几辈都是农民,遇上天灾,地里产不出粮食,而朝廷照样征税,每天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他还是十几岁的孩子时,母亲由于得病,卧床不起,家里穷得根本没钱买药,只好看着娘染病而亡。韩信哭得死去活来,眼看着唯一的亲人也离开了人世,自己成了小孤儿。

韩信画像

韩信在母亲死后,无依无靠,只有到处流浪,到别人家里混口饭吃。有点空闲的时候,韩信就研读兵书,他还喜欢练剑。他家里穷,没有钱请名师指点,便到演兵场看军队训练,有时半夜三更爬到豪门的墙头去偷艺。俗话说:学艺不如偷艺。韩信的武艺还十分不错,练了一身好本领。他喜欢武士,所以平时也穿着一身武士衣服,虽然有些破旧,但并不影响韩信的威武,腰里经常佩着一把长剑。

有一段时间,他住在乡下南昌亭亭长家里。刚一开始,全家人对韩信还算客气。过了几个月,亭长的老婆就有些不满了,不是给韩信白眼,就是对韩信说些难听的话。韩信心想:男子汉大丈夫,岂能被别人瞧不起,当晚便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去。韩信收拾好行李之后,便想去找亭长夫妇告辞。走到门外,他就听见亭长的老婆说:“光养着一个只吃饭、不出力的人,他若再不走,我们就得想点办法。”那个亭长说:“再不走,就撵他走!”

韩信一听这话,也不告辞,扭身就走。那对夫妇听见外边有动静,一看是韩信要走,巴不得他这样做,便假装没看见,继续睡觉。

韩信离开那里,又回到了自己家里。他没有职业,只得挨饿。他看到鱼市上有卖鱼的,心想:我也可以以钓鱼为生。第一天,韩信早早地就来到了河边,但他到了中午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肚子饿得直叫,他强忍着,继续钓鱼。一位大娘在河边洗丝绵,知道韩信是个穷孩子,从小就没有了父母,所以很可怜韩信,便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韩信吃。韩信实在是饿极了,道了声谢,就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

一连好几天,那位好心的大娘每天中午都分给韩信一些干粮。韩信实在过意不去,倒身下拜,说道:“大娘,我天天吃您的干粮,将来我有本领之后,一定会重重报答您。”老大娘听了,叹了口气,说道:“我看你可怜,从小就没有父母,自己又挣不到钱,才给你吃,我能指望你报答什么呢!”韩信听了之后,十分感动,心想:将来我有本事之后,一定好好报答这位老大娘。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天,韩信在河里钓了好多鱼,很是高兴,恰逢淮阴城的大集,他就拿着鱼到市场上去卖。韩信很诚实,从不多要钱,所以好多人都买他的鱼,不一会儿,韩信的鱼就卖完了。

韩信腰佩长剑,怀里揣着刚卖的几个钱,很高兴地往家走。刚一到桥上,他就听见有人喊:“韩信!站住!”

韩信回身一看,原来是当地的一个泼皮无赖。韩信想躲开他,就加快了脚步,谁知这个泼皮—下跑到韩信前边,截住韩信,对他说:“你整日腰挂宝剑,好像个武士,你敢拿宝剑刺我吗,如果敢,你就刺,如果不敢,就从我胯下钻过去吧!”说着,叉开了双腿。

而这时,边上围了许多人看热闹,有的人跟着起哄:“钻吧,钻吧,钻过去之后就放了你!”

韩信气得火冒三丈,他从小就志向远大,怎么受得了这般侮辱。韩信真想一剑刺死他,结束他的性命,斩下他的狗头,以免他以后继续为非作歹。

韩信握了好一会儿剑柄,心想:如果我刺死他,就要偿命,就不能实现推翻秦王朝的远大抱负,就没有办法报答那位大娘了。他把手松开了,心想: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与这个泼皮计较太不值得。韩信低下头,俯下身,双手扶地,从那个泼皮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周围的人哄堂大笑,纷纷说韩信太软弱了,胆小怕事,一点尊严都不要。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羽、刘邦继起,韩信先投项羽,不被重用,后归刘邦,亦不被重视。于是只好乘马而逃。萧何得悉,月夜追之,将其追回。萧何劝说刘邦,登坛拜将,以提高韩信威望。刘邦照做了,韩信遂为刘邦死命血战。打下齐国后,韩信自立为假齐王(代理齐王),刘邦听从张良的劝告,封其为真齐王。后来天下平定,韩信又被改封为楚王。

韩信衣锦还乡,找到当年河边洗丝绵的老大娘,报以千金。找到南亭亭长,只赏了他一百个小钱,说道:你是个小人,做好人做不到底。又找到当年让他受胯下之辱的无赖子弟。众人想韩信定然会杀了此人,以报当年受辱之仇。谁知道韩信却说:这人也是个壮士,没有他,我怎么会发愤上进呢?于是任命他为中尉。

一饭之恩必偿,睚眦之仇必报体现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一饭之恩必偿尚可,睚眦之仇必报则大可不必,如此心胸狭窄,如此容人之量,怎么能成就大事。成大事的人必须心胸宽广,有容人的度量,正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肩上能跑马。况且,很多时候,睚眦之仇可能会激励你更加奋进,成为你成功路上的推进剂。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