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4529  |  更新时间:2015-09-06 13:20:06  |  分类:

儿童教育

不唱义务戏的程砚秋

名言

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

——杨泉

故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枪炮轰隆,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日军的挑衅和进逼,抗日战争的炮火打响了。由于政府准备不充分,华北地区虽部署有不少中国军队,但皆仓惶应战,除少数部队的官兵拼命抵抗外,多数一触即溃,拔腿南逃,华北大片国土,包括文化古城北平,很快陷入敌手。

“七七事变”时,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正在山西太原公演。前几天的演出,每日悲剧、喜剧交替上演,反应极好。演出到第九天,事变消息传来。剧团成员的家小都在北平,北平周围炮火连天,大家怎么不心急如焚?戏无法唱下去了,立时辍演,同仁们包括程砚秋都归心似箭。由于战争,平汉铁路已断,火车不通,程砚秋等被困在了山西。经朋友帮忙,弄到汽车,他们乘汽车去大同,再换平绥路火车,走走停停,才辗转回到北平。

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

程砚秋辗转回到北平,等待着他的却是一座被日本占领毫无生气的死城。不少商店上着门板,街上路静人稀,日本兵把守着各城门。

故都沦陷,人心不安,很多剧团难以演出;就是演出,观众也寥寥无几。亡国奴的威胁,使人们惴惴不安,哪有心思去看戏?靠吃“开口饭”的戏曲艺人,生活上陷入了危机。

日本军侵占北平后,急于粉饰太平装点门面,恢复“歌舞升平”的局面,遂找梨园公会,胁迫他们组织京剧名角联合唱义务戏,名义是“支援皇军,捐献飞机”。

北京有唱合作义务戏的传统。一定时期就有以“赈灾”、“救济贫困”等名义的义务戏,往往轰动九城,名宦巨贾各界士媛争相观看,票价再高也在所不惜。因为义务戏实在是难得的一次集中欣赏京剧最佳表演之良机。所以,北京一有大义务戏,就成了各报章的重要新闻,采访特写,渲染夸张,爱好京剧的古城观众,即使看不上戏,也争相阅读报道,谈论时眉飞色舞、乐此不疲。

日本人和一些依附日本人的民族败类,看中了大家的心理,想用办大义务戏的方法,繁荣市面稳定人心。

当时梅兰芳早已南迁不在北平,杨小楼以年老多病为托词,日本人一进城就谢绝舞台,于1938年阴历正月十五病故;在旦角中,以程砚秋声名最盛,所以这场义务戏一定要让程砚秋出台。

在高压下,许多京剧名演员不敢不唱,硬着头皮答应。梨园公会的人找程砚秋商量,却碰了个大钉子。

这天,程砚秋正在什锦花园家中闷坐。“秋声社”的经理人吴富琴、高登甲陪着梨园公会的人来拜望程砚秋。梨园公会是京剧伶人自己的组织,办事人也是同行熟人。双方客气寒暄落座献茶。大家都知道程砚秋一向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性格,可事情又不能不和盘托出,于是来人嗫嚅地说:“四爷,您看有这么件事,还得请您帮忙……”

一向彬彬有礼的程砚秋,未等对方把话说完,腾地站了起来:“什么?给日本人唱义务戏?我不唱!”来人婉转陈词,希望他能圆这个场,体谅同业的难处。程砚秋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能给日本人唱义务戏,叫他们买飞机去炸中国人。我一个人不唱,难道有死的罪过!谁愿意唱,谁就唱,我管不了。”来人再次劝说,表示大家很怕日本当局,以程在京剧界的地位,若坚决不唱,“对您,对京剧恐怕都不利。”程砚秋气得涨红了脸,愤愤地说:“我一人做事一人当,决不连累大家。义务戏的事,我程某人是宁死枪下也决不从命!不妨转告日本人,甭找梨园同业的麻烦,我有什么罪过,让他们直接找我说话就是了。”一番话掷地有声,大义凛然。

解读

程砚秋抱着爱国的热忱,抱着正义善良之心,不怕危难,不怕泰山压顶,挺身而出,给后人树立了一个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杨靖宇的抗敌故事

名言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

——王冕

故事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生于河南确山县李湾村一个勤劳朴实的贫农家里。“杨靖宇”是他到南满游击队时使用的化名。

杨靖宇从小聪明好学,品学兼优。童年入乡塾受启蒙教育,1918年考入确山县第二高等小学读书,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参加这一爱国活动,带领同学们上街贴标语、散传单。1923年考入河南省立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后来,他接触到新青年、向导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刊,在具有进步思想的老师影响下,进步很快。1925年他投入了“五卅”反帝运动的革命洪流,组织学生进行罢课斗争,同年夏天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抗日英雄杨靖宇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武汉,中共河南省委为了迎接北伐军进军河南,积极组织豫南各地群众开展斗争。杨靖宇接受开封地下党的指示,离开学校,回到确山组织农民运动。不久他被选为确山县农民协会会长。后任国民革命政府确山临时治安委员会委员、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总指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全国笼罩着白色恐怖,杨靖宇不为敌人的屠杀所屈服,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于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确山、信阳、罗山等地积极开展游击战争。

1928年秋,杨靖宇被调往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洛阳一带做党的地下工作,在此期间曾三次被捕,均因“查无实据”而释放。1929年春,被调往东北,担任抚顺特别支部书记,组织领导工人运动,8月,由于叛徒告密而被捕入狱。在日军的毒打下,他忍受着酷刑的摧残,保护了党的机密,最后因无真凭实据,被引渡给中国法院,却被国民党沈阳地方法院判处一年半徒刑。1931年春刑满出狱。不幸在出狱后第三天再次被捕,直到“九·一八”后才被营救出狱。杨靖宇先后5次被敌人逮捕,他都没屈服于敌人的重刑和诱惑,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爱国者坚贞不屈、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1932年秋,杨靖宇按照党的指示,到南满的盘石、海龙等地巡视工作,并整顿党所创建的抗日游击队,担任盘石游击队的政治委员。在他的率领下,游击队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

1935年,中共中央将东北地区各派抗日武装,统一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被任命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1936年,东北抗联改编为第一、二、三路军。杨靖宇任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下辖两个军、六个师,约一万人。这支抗日劲旅在杨靖宇总指挥的带领下,浴血奋战,狠狠地打击日军,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日救国的战歌。

杨靖宇的英名,日伪军闻之丧胆,抗日军民听了振奋。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更加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趁机抽调更多的兵力、集中于敌后各个抗日根据地,疯狂地“扫荡”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根据上级指示,为了不使东北抗日武装与全国抗战失去联系,曾发动西征,但由于敌军堵截,未能如愿。杨靖宇带领的第一路军被迫进入长白山一带的深山老林活动,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战。

从1939年起,抗联一路军活动区域更加艰苦更加困难,有时连续几天吃不上饭,只好以树皮草根果腹,日伪集结主要兵力追击,部队得不到休整补充,伤亡很大。年底,他和魏拯民在红石砬子召开紧急会议。为了摆脱敌人追击,杨靖宇率领一方面军一部出入抚松、蒙江、通化一带活动。

1940年1月,杨靖宇率领三百余人攻下龙泉镇。由于叛徒出卖,部队的行踪暴露,敌人立即调集四万多兵力追击。2月初与大股敌人遭遇,失利后退入漾江县的密林中。这时,特卫排长又携款潜逃,叛变投敌。2月13日,杨靖宇身边仅有的两名战士也牺牲了,他独自一人与敌人周旋,几天后,在蒙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敌人包围。面临众敌,杨靖宇毫无惧色,他手握双枪同敌人顽强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牺牲时,年仅35岁。

解读

虽然杨靖宇牺牲了,但他为祖国、为共产主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他的正义、他的善良、他的付出成为激励历代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

追求公平正义的谢司

名言

正义不是在急风暴雨中获得的,它是从缓慢的进步中争取来的。

——本杰明·N卡多佐

故事

“打倒邪恶的法官!”

“打倒民事法庭!”

1786年秋天,波士顿正在审理一起农民负债案。突然,几百个农民手拿刀枪棍棒,高呼着口号闯了进来。为首的一个三十岁左右的高大汉子,冲到法官面前,扯下他头上的假发,扭着他的衣服,一把将他从座位上拽了下来,扔在了地上。法官吓得面如土色,浑身发抖,往日的威严一点也没有了。陪审员们看势头不好,一个个赶忙溜掉了。

为首的那人名叫丹尼尔·谢司,他为什么带人来砸法院呢?

原来,美国独立之后,只有资产阶级和投机商发了大财,广大人民仍然一贫如洗。战争期间,大陆会议和各州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曾经发行了大量纸币。但战后物价飞涨,货币不断贬值,到1781年年底,纸币几乎变成了废纸。理发店用它来裱糊墙壁,水手们用它来制作纸衣,穿在身上游行,表示对政府的不满。有人甚至在狗身上粘满纸币,以示抗议。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各州政府为了债主的利益颁布法令,逼迫借债人按当年硬币数额折价偿还。另外,政府为偿还战争时期借的外债,成倍地增加税收,农民一年的收入,还远远不够缴税。监狱里挤满了负债的农民、手工业者和退役军人。广大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纷纷拿起武器举行起义。当时最大的起义就是谢司领导的东部农民起义。

谢司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独立战争爆发后,他离开故乡,投军作战。在战争中,他屡立战功,被提升为上尉。由于他英勇善战,当时志愿支援北美独立战争的法国将军拉法叶非常欣赏他,还曾经送他一把宝剑。战争结束后,谢司回到家乡,穷得家徒四壁。为了能吃两顿饱饭,他不得不卖掉拉法叶送他的宝剑。谢司深深体会到战后美国农民的悲惨处境,他决定用武力向政府反抗。

1786年秋天,谢司和鲁克·德率领600名农民举行了起义。他们从康科德出发,向波士顿挺进,首先砸了波士顿法院。

“重新分配土地!”

“取消一切公私债务!”

“打倒压迫穷人的法庭!”

“打倒社会的吸血鬼——投机商!”

起义者每到一处都高呼口号,散发传单,宣传自己的主张。许多农民参加了进来,起义队伍不断壮大,到1786年年底,已发展到12万人。马萨诸塞州的许多城镇都被他们占领。政府马上开会讨论对策,马萨诸塞州的资本家一天之内就筹款4万英镑,组织一支4000多人的军队,准备围剿起义军。

1787年1月,谢司率领起义军的主力2000多人到达斯普林菲尔德,准备攻打那里的军械库,夺取武器,然后攻占波士顿。

这时候,狡猾的马萨诸塞州州长为了赢得时间调集军队,假装邀请起义者谈判,谢司等人误认为政府已经屈服,中了敌人的圈套。谈判刚一开始,农民觉得自己的目的就要达到了,便离开军队,四散回家了。政府当局却调集了军队,出其不意地向起义军发动了进攻。起义军措手不及,仓促抵抗。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之后,因寡不敌众,起义军被迫撤向西部荒野。这时,天又下起了大雪,起义者没有弹药、没有粮食,不得不放下了武器。起义失败了。

1787年3月,谢司被提交法院审判,被判阴谋推翻政府罪,处以死刑。消息传出后,各地人民纷纷提出抗议。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一年后,谢司被释放。

谢司起义虽然失败了,他追求民主和公平的精神却永远受到公众的赞扬。

解读

谢司是正义的,他是在深深体会到战后美国农民的悲惨处境后,决定用武力向政府反抗,期望借此可以为大众争取到合法权益,无论这次反抗的结果是成是败,在人们的心中,谢司都是胜者,只因为,他代表了正义。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