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5645  |  更新时间:2015-09-12 13:24:35  |  分类:

儿童教育

谢弘微不贪非己之财

名言

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

——杨时二程粹言·论道篇

故事

谢弘微是东晋时孝武帝女婿谢混的侄儿。他一生中不移志、不贪财,廉洁自律,受到人们的称赞。

东晋末年,谢混因参与反对刘宋开国之君宋武帝刘裕的活动,而被迫自杀。为此,孝武帝命令其女儿晋陵公主回宫中居住,并让其女儿与谢家断绝婚姻关系。公主在离开谢家时,决定将全部家产委托给谢混的侄儿谢弘微管理。

谢弘微一下子接受了万贯家财,光是家中的奴仆就有几百人。对此,人们议论纷纷,都说谢弘微交了财运,有了这笔财产,几辈子也够吃够用了。

谢弘微却没这么想。在他接管了这笔财产后,并没有据为己有。他精心地管理着这笔家产,自己在生活上仍然如同以往一样节俭。平日里,从不乱花人家一个钱,即使花了,也都一一记在账上。

刘裕当了皇帝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只得离开皇宫,重新回到谢家。这时,谢弘微捧出几年的账目,一一请婶婶清点过目。婶婶看到家里管理得井井有条,账目又一清二楚,感动得泪流满面。她提出要把一部分财产分给谢弘微,但谢弘微坚持分文不收,晋陵公主从心底里感叹他真是个不移志、不贪财的好管家。

不久,晋陵公主病逝。乡里人认为,谢混没有儿子,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她们尽可以把能搬动的东西拿走,而如住宅、田园等多少应留一些给谢弘微。哪知,谢弘微仍然不要任何财产,反而用自己的钱安葬了晋陵公主。

谢混的大女婿殷睿是个有名的赌徒。他听说谢弘微不争财产,便将谢混家剩下的全部家产用去还了赌债。对此,谢混的两个女儿因受到谢弘微行为的影响,并未计较。然而,乡里的一些正直的人对此有些气不过,有的还故意讽刺谢弘微说:

“你倒捞了个廉洁的好名声,可谢混家的财产全都扔进赌场了!你替别人管的什么家呀?”

谢弘微听了并不介意,只是解释说:

“以前人家托我管家,我管住了。以后这个家是她们姐妹的,她们都不介意,我怎么能唆使她俩互相去争呢?再说,在亲戚之间争夺财产,是最无聊,最不道德的事。金银财产固然重要,但人的志向、品德更重要啊!”

解读

谢弘微用自己的言和行表现出了他视“金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的高贵品格。这种在金钱面前不动心、不动容的自律精神让人敬佩。现今社会是经济社会,面对诸多的诱惑,保持自律尤为重要。

吴隐之饮泉自誓

名言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

故事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东晋隆安年间,吴隐之被任命为广州刺史、龙骧将军、假节,兼平越中郎将。

当时的广州地区已开发得比较好,又是个群山接连大海,奇珍异宝出产丰富的地方。据说一小箱子的珍宝就可以供几代人的花费。任广州刺史是个引人注目的肥缺。头几年,先后的几位刺史大都贪污受贿,到卸任时都满载而归。

东晋朝廷想要革除广州的这些政弊,决定任命吴隐之任刺史。

吴隐之赴任途中,一天到了广州城北的石门。当地有条河流叫做“贪泉”。据说,这贪泉的水是喝不得的,只要一沾嘴唇,就会在心里萌生无尽的贪欲。有的还说,前某任刺史,多年廉洁自爱,只因误喝了“贪泉”水,结果犯了贪污罪。

对这些议论,吴隐之不予评论。他带着妻子和随从来到泉边,径直俯身从泉中舀了一杯水,当众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泉,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是说,古人称这水叫贪泉,喝一口会有想得千金的欲望,然而,如让伯夷叔齐来喝了,他们的节操是始终不会变的。

果然,吴隐之说到办到。到任后,对自己及家属督责更严。他的生活很简朴,只有青菜或干鱼下饭,同时经常教育他的亲属和部下,不能铺张浪费,更不能占用公家一点便宜。他除了维持简单生活之外,一切收入都缴给公库,对政务则是不辞辛苦,昼夜操劳,严明法纪。

吴隐之为官几年,广州地区繁荣昌盛,民众康乐,百姓们称他是一心为国为民的“清官”。他卸任北归时,除了带来的简易行装外,几乎没有什么添置。

他的妻子买了一斤沉香,打算回去后换点钱贴补生活,被吴隐之发现了,他问明情况,将沉香投入江中。

吴隐之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

解读

吴隐之敢于饮贪泉的水,就是出于对自己廉洁自律精神的自信。做人就应该有这份“向我看齐”的自信和豪迈精神。

王吉休妻保清廉

名言

结交非贤者,难免生爱憎。

——孟郊

故事

王吉是东汉宣帝时的一位谏议大夫,他秉性耿直,敢说敢谏。当时汉宣帝宠任外戚,外戚的子弟都做了官,还屡屡升职,而这些人很多都不学无术、荒淫奢侈、目中无人。王吉对这件事很生气,于是就上了一道奏章,建议皇上废除任命外戚子弟的办法。汉宣帝看了王吉的奏章,认为他太古板了,不但不采用他的意见,而且以后干脆不去理他了。王吉碰了个软钉子,无心再为朝廷做事,便推说有病,辞官不干了。

王吉辞官后,在长安城租了一座房子居住。虽然不再为官,但王吉依然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王吉的妻子对丈夫十分敬重,她每天都端来洗干净的大枣让王吉吃。起初王吉以为妻子是从街上买来的大枣,便心安理得地享用。后来他才知道是东边邻居家里有颗大枣树,枝叶茂盛,结满了果实,枝头长过墙这边来了,妻子每天从邻居家伸过来的树枝上摘的枣,给他吃。王吉知道了事情真相后非常生气,批评妻子不应该这样做,在盛怒之下,将妻子赶回娘家去了。

东边邻居家听说王吉为此事赶走了妻子,感到过意不去,就拿了把斧子想砍大枣树。

街坊、邻居们纷纷出来调解,王吉只好听从众人的劝解,把妻子接回来了,并再一次训导妻子不应该贪图便宜,而失去了清廉,玷污了自己的品格。

这件事渐渐在长安城里传开了,人们对王吉的这种廉洁自律的作风赞赏有加,于是编了一首歌儿来赞美,歌中唱道:“东家有树,王吉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

解读

君子修身应该洁身自好,不应因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虽然因为妻子偷食邻居的大枣而将妻子赶回娘家难免小题大作,但这种洁身自好,保持廉洁的精神还是值得赞扬。

严于律己的马援

名言

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

——吴叔达

故事

马援,字文渊,是东汉初期的名将。最初他依附于陇西的隗嚣,后归顺刘秀,参加攻灭隗嚣的战争。不久调任陇西太守,平息了羌人的入侵。南征北战,屡建战功,被授予“伏波将军”。

马援居功不傲,谦虚谨慎,传为佳话。

一次,马援打了胜仗,率军凯旋归来,将要进城,许多老朋友前来欢迎慰劳他。欢迎人群中,有一位素有谋略才能而名闻朝野的人,名叫孟冀。马援一见,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于是便对孟冀说:

“你是一个很富有谋略的名臣,我本期望听听您的金玉良言,指出我的努力方向,您怎么反而像普通人那样说起客套话来呢?从前的伏波将军路博德设置七个郡,才加封了几百户。现在我功劳微薄,却享受三千户赋税的领地,实在深感惭愧。这样功小赏大,我真担心用什么行动来报偿!您有什么谋略来帮助我呢?”

孟冀摇了摇头,说:“我还没考虑到呢。”

马援见此情景,接着说:“如今匈奴、乌桓还在扰乱北方,我打算主动请求出征。困难当前,大丈夫应战死沙场,用马草裹着尸体回来埋葬罢了,怎么能安然地在家里等着寿终正寝呢?”

马援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已是六十二岁高龄的他,仍率兵征战沙场,最后因病死于疆场。孟冀赞叹他说:“真是一心建功立业的男子汉。”

马援不仅严于律己,也总是劝诫自己的亲属。

马援哥哥的两个儿子,常喜欢在别人背后议论人家的过失。他很生气,立即写信告诫他们。信中说:“我希望你听到人家的过失,能像听到你们父母的名字那样严肃对待。耳朵可以去听,但嘴巴不可以去乱说。好议论别人的长短,拨弄是非,是最可恶的行为,我很讨厌它。我宁愿去死,也不愿听到子孙有这种可恶的行为。我之所以这样叮嘱你们,就像母亲叮嘱一个将要出嫁的闺女一样,目的是希望你们不要忘记我的告诫。”

后来,他的两个侄儿果然没有辜负他的告诫,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成为了被人们称赞的好后生。

解读

严格要求自己是一种对己负责、对人负责的态度,也是君子作风的体现。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不断改正缺点,完善自身。同时,也会起到好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董宣办案不诿过

名言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任

故事

董宣是东汉光武帝的大臣,一生诚实正直。一次,光武帝派他出任北海王的丞相,他刚到任就有一个老婆婆哭哭啼啼来告状,说:“五官掾公孙丹无缘无故杀了我儿子,请大人给我作主!”

董宣一听是人命大案,就立刻派下属水丘岑调查案情。原来,公孙丹家盖房子,巫婆说:必须用一个人的尸体填奠地基,新房才能避邪,于是发生了这个案件,凶手是公孙丹父子。

董宣大怒,处死了公孙丹父子。

一天,水丘岑来报:公孙丹家的人不服上告,董宣问:“这家人怎么样?”水丘岑说:“公孙家族过去依附过王莽,还内通海贼,现在经常仗势欺压百姓,扰乱治安。”董宣说:“把他们都收押看管起来,按律治罪。”但是水丘岑在办案过程中,处理偏重,处死了30多人。

这事闹大了,朝廷把董宣以及水丘岑等一批办案人员召到洛阳京都讯问,并判决董宣等人量刑不当,处以死刑。

董宣冷静地面对这一判决,在狱中等待着行刑的时刻。但是董宣在大臣中一向有好名声,因此有些官员便备办好酒好食前来与他诀别。董宣见了却生气地说:“退回去!我董宣生平从不吃人家的酒席,何况是在这样的时刻!”

这时,光武帝亲自过问了董宣的案情。董宣说:“罪臣认为,汉家江山刚刚度过王莽篡夺政权的那场大动乱,要维护社会的安定,必须狠狠打击豪强大姓的胡作非为。公孙丹仗势杀人奠宅基,死有余辜,后来灭了他的族人,量刑不当,罪臣赴死,罪有应得。”

光武帝一想:是啊,刚刚结束的那一场大动乱,不就是由于豪强大姓鱼肉百姓所致吗?难得董宣这么忠诚,应该留下来继续帮助我治理天下。况且,杀灭公孙家的族人,并非董宣的本意啊!于是,光武帝说:“赦免董宣的死罪,水丘岑等直接办案的人员,量刑不当,依原判执行。”

董宣一听,连连磕头说:“深谢陛下的恩典。但是,行政长官一事当前,要严律己过,切不可将责任推诿给下属。水丘岑是受罪臣指派办案的,他量刑过重,杀人过多,罪臣不能诿罪于他,请杀罪臣,赦免水丘岑等属吏。”

董宣襟怀坦白,不诿己过的态度,使光武帝大为感动,于是最后决定:公孙丹父子死有余辜;水丘岑等量刑不当,事出有因,一律赦免;董宣一片忠诚之心,继续任用。

解读

法律的尊严需要执法人员秉公守法,廉洁自律,如果执法人员知法犯法,法外容情,这势必亵渎了法律的尊严,从而使法不再是法。在奉公守法,廉洁自律方面,董宣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杨家世代树廉洁之风

名言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

故事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是东汉著名的儒学家。他一生忧国忧民,清廉正直,敦行品德,为他的后代树立榜样,逐渐形成忠正廉洁、刚正不阿、坚贞守节的家风,并为他的后代子孙相继承。

杨震少年时候,家贫而与母亲独居,靠租借别人家的地养活母亲,乡里人称赞他孝顺。他在敦行品德的同时,还特别注意笃学儒家学说、被人称为“关西孔子”,后来成为远近有名的贤良才子。他还善于清廉独处,几经朝廷邀请才出仕做官,先后任过东来和涿郡太守、太尉。任职后,也不忘品德修养,严于律己。

杨震不但严格要求自己,还把清正廉洁家风传给后代。一些亲朋故友见他公而忘私,就劝他为儿孙打算,置办些家产留给儿孙。他说:“让后代成为清官后代,不也是一份很贵重的遗产吗?”

东汉末年,宦官当道,外戚专权,统治黑暗腐败。杨震因揭露樊丰、周广等人假传皇令,耗费巨资,“竞修宅第”,受到陷害,太尉印绶被收、罢免官职,朝野震动。他满怀悲愤慷慨回到故里,对儿孙家人说:“死,是做官的本分……怕只怕那些狡猾的奸臣不能杀掉,恨只恨那些作乱的妃后不能禁止,我有什么面目重新见到日月!我死之后,用杂木做棺,用单被盖上即可,不要设置祭祠。”说完饮鸩而死,以此正气守节教育他的儿子们。

杨震生有五个儿子,都受到家庭熏陶,其中杨秉尤为出类拔萃。杨秉字叔节,少年时秉承父业,博通书传,在家乡教书。直到四十多岁被举荐,拜侍御史,后相继任为豫州、荆州、徐州刺史。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学问、气节,还继承了父亲清廉刚直的品格。身为刺史,“计日受禄”,余下奉禄一文不取。杨秉任官执法如同父亲,秉直刚正,疾恶如仇。一次,他检举揭发地方贪官昏官多人,上报朝廷,严肃处理,“天下莫不肃然”,全国为之震动。他一生与宦官斗争,有智有谋。晚年他总结说:“我有三个不能被诱惑:酒、色、财。”无欲则刚,所以他能大智大勇、大公无私。杨秉不但承继了好家风,且有发展。

杨秉的儿子杨赐,也继承了父辈的正直清廉家风,他被推荐为皇帝的讲学老师,后来拜为太尉,经常为国直言上书。熹平七年(178年),他上书抨击朝政,用人不论德才,善恶同流。皇帝刘宏不以为然。光和元年(178年),终因向皇帝刘宏面谏罢斥奸邪的官吏而触怒宦官曹节。后因对皇帝有“师傅之恩”,才免于死罪。中平二年(185年)杨赐病逝,皇帝刘宏在策书中赞扬他为士林楷模。

杨门第四代杨彪为杨赐的儿子,也少传家学,举为孝廉,终生不畏强暴。最初因通晓典章制度,被朝廷征为议郎,与父杨赐同时为官。宦官王甫使门生独占官府财物价值七十万,杨彪发现之后立即揭发,灵帝准奏后,王甫的养子王荫、王吉、太尉段颖同被处死。这件为民除害的事,大快天下,杨彪本人也名声大震。后因阻止奸臣董卓乱权,被董卓罢官。献帝即位后,即任太尉。为了国家统一,他一直与佞臣争斗,几经被害。建安元年(196年)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权跋扈,杨彪只因声望影响很大免于一死,告病在家。后曹丕建立魏国自立皇帝,要杨彪出任太尉,杨彪固辞不受,表现了对汉王朝的忠诚。

汉书·杨震列传载文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能守家风,为世所贵”。这个家风,就是忧国忧民,刚正廉洁,公而忘私,忠诚守信,持节不渝,代代相传的品质。

解读

这个故事的意义正如文章结尾所说的:这个家风,就是忧国忧民,刚正廉洁,公而忘私,忠诚守信,持节不渝,代代相传的品质。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