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社科心理 >看得开放得下 >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作者:牧原   |  字数:4093  |  更新时间:2016-07-13 14:29:40  |  分类:

社科心理

085不要为难你自己

了解自己,做你自己,就不必勉强自己,不必掩饰自己。如此,就能少一些精神的束缚,多几分心灵的舒展;就能少一些不必要的烦恼,多几分人生的轻松。

一位登山爱好者有幸加入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到了七千八百米的高度时,他体力支持不住了,便停了下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我们都替他惋惜: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呢?再往上攀一点点,就能爬到顶峰了!

“不,我最清楚,七千八百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极限,我不会为此感到遗憾的。”他说。

他是明智的,他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没有勉强自己,所以能够平安归来。

现代人都有一种通病,那就是不了解自己。我们往往在还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之前,便一头栽在一个好高骛远的目标里,每天受着辛苦和疲惫的折磨。

人们总是喜欢将自己与别人比较,希望获得他人的掌声和赞美,博取别人的羡慕。为此,便将自己推向完美的边界,做什么事都要尽善尽美。久而久之,他们的生活就变成了负担和苦闷,而不是充实和享受了。

人贵在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才有真正的喜悦。那时候,你不必刻意去要求自己,因为成功正一点点向你走来。别以为自己的步伐太小太慢,重要的是每一步都能踏得稳。

人贵在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事,就能少一些精神的束缚,多几分心灵的舒展;就能少一些不必要的烦恼,多几分人生的轻松。

086放弃挑剔与苛求,人生才能喜悦自在

生活中总有许多人喜欢带着审视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也喜欢苛责自己,给自己很大的压力,甚至抱怨上天的不公平。越是带着这种心理生活,越感觉所有的人和事物都不顺眼,最终受伤害的只会是自己。

追求绝对的完美,一味苛责生活,只会离幸福越来越远,严重的话,你的整个未来也不会修得善果。因此,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追求优秀无可厚非,但非要完美无瑕就是自讨苦吃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懂得退而求其次才是真正的智者。得到与失去有时只是一线之差,关键要看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得不到的东西不要强求,不做欲望的奴隶,生活的轻松自在最重要。懂得放弃挑剔与苛责,不吹毛求疵,生活自然会怡然自得。

对人对己要宽容,才能拥有比天空还辽阔的胸怀。每个人有完美的一面,自然也会有缺点,一味地盯着缺点看,只会放大缺点,让你更无法释怀。我们不妨这样安慰自己:“有缺点才能衬托出优点,每个人都有缺点,对别人宽容也是对自己宽容。”心宽之人,必然会摒弃挑剔与苛责,因为他们知道,那是对自己的残忍。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也无法改变一些事物,能改变的往往只有自己。不好的生活不是别人的过错,而在于我们的心态。无休止的挑剔与苛责只会增添更多烦恼,只能证明你是生活的弱者。聪明的人懂得好心境都是自己创造的,放下挑剔,放下苛责,还自己一份坦然,你会发现人生充满喜悦。

凡事不必强求,该来的总会来;凡事不必挑剔,过去就算了;凡事不要执着,该放开就放开。如此,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谛,才能取舍有度,才能真正参悟人世间的幸福。万事随缘,必然心事明朗。

087人生的财富不仅仅是金钱

一对青年男女双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甜蜜的爱情高潮过去之后,他们开始面对日益艰难的生计。妻子整天为缺少财富而忧郁不乐,他们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一万,十万,最好有一百万。有了钱才能买房子,买家具家电,才能吃好的穿好的……可是他们的钱太少了,少得只够维持最基本的日常开支。

她的丈夫却是个很乐观的人。丈夫不断寻找机会开导妻子。

有一天,他们去医院看望一个朋友。朋友说,他的病是累出来的,常常为了挣钱不吃饭不睡觉。回到家里,丈夫就问妻子:“下次如给你钱,但同时让你跟他一样躺在医院里,你要不要?”

妻子想了想,说:“不要。”

过了几天,他们去郊外经过的路边有一幢漂亮的别墅。从别墅里走出来一对白发苍苍的老者。丈夫又问妻子:“假如现在就让你住上这样的别墅,同时变得跟他们一样老,你愿意不愿意?”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才不愿意呢。”

他们所在的城市破获了一起重大团伙抢劫案,这个团伙的主犯抢劫现钞超过一百万,被法院判处死刑。

罪犯押赴刑场的那一天,丈夫对妻子说:“假如给你一百万,让你马上去死,你干不干?”

妻子生气了:“你胡说什么呀?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干!”

丈夫笑了:“这就对了。你看,我们原来是这么富有:我们拥有生命,拥有青春和健康,这些财富已经超过了一百万,我们还有靠劳动创造财富的双手,你还愁什么呢?”妻子把丈夫的话细细地品味了一番,也变得快乐起来。

人的财富不仅仅是金钱,还有生命、青春、健康、友情等等。如果只拥有金钱,而失去其他的一切,那么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珍惜你所拥有的,别为了金钱而失去了其他的财富。

088别为了别人的满意而丧失了自我

有一个士兵当上了军官,决定力争做到让所有的士兵对自己都满意。为了不让人觉得出风头,每当行军时,他总走在队伍的后面。结果他听到有个军官小声说:“你们看,他哪儿像一个军官,倒像一个放牧的。”他听后,便走在队伍的中间,别的军官又讥讽他说:“你们看,他哪儿像个军官,简直是一个十足的胆小鬼,躲到队伍的中间去了。”他一气之下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结果还是有人挖苦他说:“你们瞧,他带兵还没打过一次胜仗,就高傲地走在队伍的最前边,真不害臊!”他听后腿好像失去了控制,连路都不会走了。

不要以为这位军官的行为荒唐,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会犯这类的错误——为了让所有的人都满意,结果失去了自我。比如,你觉得自己新买的衣服很时髦,颜色亮丽,但一个同事却说你很俗,结果你再也不敢穿那件自己千挑万选来的服装了;再比如,在与人相处中,你经常按别人的反应作出决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等等。这是不自信的表现,也是虚荣心在作祟,你已经成了上面故事中那位军官,丧失了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能力。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世界大了,自然也是什么人也有。有的人可能看不惯你的美貌,有的人可能嫉妒你有才,还有的人出于私利想贬低你抬高自己。对于诸如此类的不满意、挑剔、指责,你还介意吗?你又能如何规避得了呢?

做人做事不必面面俱到,因为你做不到让所有人都喜欢你,总有人会不满意你,令自己满意、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只有真正松弛自己,才能从负重的身心滤出坦然和睿智。

超脱一些,别太在意他人,就不会太失意。只要你坚持自我,别人怎么想都影响不了你,但若你一味地在乎别人的想法或说法,就会失去自主权。

089安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

懂得放弃,是拥有大智慧的体现。很多人认为只有用力握紧才能获得幸福,所以他们不敢轻易放弃,最终恐慌度日;超脱的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面对得失都能泰然处之,处变不惊。懂得放弃是种睿智,固守超脱是种大气,人生在世,唯有用超脱的心去面对得失,才能减少本心的负累,才有快乐可言。

正如云门文偃所说:“终日说事,未曾道着一字;终日着衣,未曾挂着—丝。”这是禅者的境界。一个人的心态往往都要靠自己来调节,如何看待得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心境。上天给谁的都不会太多,不要只盯着别人所得到的,忽略自身所拥有的。哪怕会失去,也要坦然面对,不要让心跟着得失沉浮,如此,方能幸福快乐。

超脱荣辱毁誉,才能解脱;放在是非得失,方能自在。人生就好比流水,有激越,必然会有舒缓;有高亢,必然也会有低沉。不论处在什么位置上,做到宠辱不惊才最重要。华丽、平凡、苦难、幸福,是人生必有的环节,没人可以摆脱这些束缚,如果看不透,只会被命运牵着走。被动的生活自然不会快乐。

一生难免会遇到不如意,虽然没人愿意承担苦难,但却必须接受。面对不能改变的现实,我们只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去看淡,最后才能超越苦难。不要在过多的得失上花费工夫,我们虽然平凡,但依然可以成为生活的贤者。只要我们学会调整心态,懂得如何去放下,那么就是当之无愧的生活智者。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论得到和失去,都不要过分计较,让荣耀成为束缚你的枷锁。要相信,你放弃的、失去的,必然会在其他地方得到补偿,如此一来,还有什么不能放开呢?人生在世,时间并不长,如果将注意力全部放在计较得失上,只会内心焦虑,痛苦至极。

放远眼光,放开得失,把世俗的得失看得轻一些,才能让心变得澄澈,才能洒脱无羁的生活,才能享受岁月静好的安然岁月。

090人生不仅要学会承受,也要学会释怀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见一些不尽人意的事情——或大或小,或多或少,都会对心灵有一种撞击。无论是灾难还是困难,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都是人们所不愿面对的。然而我们又能如何呢?在能改变的时候努力去改变,在无法改变的时候何不带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去面对和接受,这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禅语中常说,人生不仅要学会承受,也要学会释怀。承受是一种忍耐,一种担当,一种宽容;而释怀则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承受需要坚强的意志,高度的责任感和宽广的胸怀;释怀却需要淡然的心态和勇于放下的态度。内心的强大使我们学会了承受,内心的空灵使我们懂得了释怀。承受使我们强大,释怀使我们无敌。

如果说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灾难和困惑是一种生活的担当,那么放下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则是一种境界。在如今生活压力倍增的今天,我们需要给自己减压,而减压的最好方式就是心灵的疏导——承受和释怀。天下没有不能承受之痛,也没有无法释怀的烦恼。

凡能承受之人,世界充满了希望和未来;凡能释怀之人,世界便是一片净土。与其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折磨自己,何不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明天?

人非圣贤,每个人都脱离不了凡人的界限,谁也没有脱胎换骨之术,但我们的心可以变得强大。只要意志是强大的,那么,在不幸面前我们比灾难更强大,不幸便无法对我们造成伤害。“对必然之事,且轻快地加以承受。”这句话从耶稣基督出生前399年就流传开去了。在这个充满忧虑的世界,今天的我们比以往更需要这句话。

生活中有太多我们不想面对却又无法选择和改变的事情,没有人能有足够的情感和精力,既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实,又能利用这些情感和精力去创造新生活。我们只能在这两者中间选择其一。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