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人物传记 >任正非的资本 > 第3章要么领先,要么死亡
第3章要么领先,要么死亡
作者:李志朝   |  字数:1769  |  更新时间:2017-08-02 09:46:03  |  分类:

人物传记

华为市场致力于瞄准业界最佳,立足现实,孜孜不倦地追求,一点一滴地实现。任正非曾说:“在电子信息产业中,要么成为领先者,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华为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在2012年7月初与华为“2012诺亚方舟实验室”专家展开座谈,回答了与会人员的提问。任正非在座谈会上表示,华为不开放就要死亡,不能建立封闭系统。

据华为员工在BBS上的爆料,“2012诺亚方舟实验室”是华为的基础创新研究部门,据称是任正非在观看好莱坞末日求生大片《2012》之后受到了启发。任正非表示:“以后信息爆炸会像数字洪水一样,华为想生存下来必须造方舟。”

任正非在这次座谈会中说:“公司运转是依靠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商业模式,一个轮子是技术创新。”任正非认为,对华为而言,现在的战略机会就是超宽带时代,但战略机会对华为能开放的时间是3~5年,华为“不仅在商业上,也要在技术上,认真分析客观需求到底是什么”。

任正非认为,华为现在领先的只是技术,而非地盘。他说,华为这二十几年来,坚持只做一件事,坚持像“乌龟”一样慢慢地爬,才有可能在几个领域里成为世界领先,因此华为也要始终在技术战略上强调“针尖”战略。

作为通信设备行业的老大,华为自然知道品牌出口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技术,特别是高科技行业,没有核心技术,品牌会空壳化,没有生命力。所以,华为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自主的技术路线。

早在1999年,华为就意识到开发WCDMA、ASIC技术是一种必然趋势。当时业界尚无任何成熟的ASIC,某西方公司已经公开宣布他们将于2002年推出ASIC。于是当时很多企业认为自己开发风险太大,不如今后直接购买该西方公司的技术。但华为认为,要提高WCDMA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不能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因此必须启动自己的ASIC项目。事实证明,华为走对了,在华为ASIC技术突破后,这家西方公司却一再宣布延迟推出芯片,最后彻底放弃了该芯片的开发。

华为要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的思路可以说与生俱来。1988年,华为成立伊始,当时的中国电信设备市场几乎完全被跨国公司瓜分,初生的华为只能在跨国公司的夹缝中艰难求生。一开始的华为只是代理香港一家企业的模拟交换机,根本没有自己的产品、技术,更谈不上品牌。但志存高远的华为义无反顾地把代理所获的微薄利润,点点滴滴都放到小型交换机的自主研发上,利用压强原理,局部突破,逐渐取得技术的领先,继而带来利润;新的利润再次投入到升级换代和其他通信技术的研发中,周而复始,心无旁骛,为今后华为的品牌战略奠定了坚强的技术基础。

根据联合国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5年3月19日公布的报告,华为是2014年申请国际专利最多的公司。报告称,华为以3442的申请数量超越日本松下公司,成为2014年申请专利最多的公司。美国加利福尼亚的高通公司排在第二位,申请数量为2409。

如今的华为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全球化公司。华为在海外设立了22个地区部,100多个分支机构,这使我们可以更加贴近客户,倾听客户需求并快速响应。

华为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及中国等地设立了17个研究所,每个研发中心的研究侧重点及方向不同,采用国际化的全球同步研发体系,聚集全球的技术、经验和人才来进行产品研究开发,使其产品一上市,技术就与全球同步。

华为还在全球设立了36个培训中心,为当地培养技术人员,并大力推行员工的本地化。全球范围内的本地化经营,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当地市场的了解,也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2000—2003年,IT泡沫破灭,西方公司过快收缩,华为仍然持续、大强度投入研发,进行人才储备,逆市成长。至今华为的研发人员仍保持近50%的比重。即使在草创阶段,华为也把微薄的利润投入到研发中。仅在2012这一年,华为研发费用就支出48亿美元,是当年收入的13.7%。华为近10年投入的研发费用累计超过190亿美元。力出一孔正是在华为不计投入搞研发的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力出一孔让华为始终聚焦于“基于客户需求持续创新”。

任正非说:“华为之所以是华为,就是因为我们务实地做研发和产品,并坚持不懈,这也是我做企业的一个理念,坚持是不容易的事情,尤其在现今这个机会主义甚嚣尘上的商业环境中。一个人和企业的进步、飞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每天向前走,每天进步百分之一,不可能一步登天。”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