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人物传记 >风华绝代: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才女们 > 第16章 同心何处恨, 栀子最关人——“令名士搁笔”的刘令娴
第16章 同心何处恨, 栀子最关人——“令名士搁笔”的刘令娴
作者:郁海彤   |  字数:4346  |  更新时间:2017-08-02 11:03:25  |  分类:

人物传记

刘令娴(约525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南朝梁代女诗人。刘孝绰妹,徐悱之妻。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世称“刘三娘”。《梁书·刘孝绰传》中载有她的事迹。刘令娴的诗多写闺怨,其中最著名的是《答外诗》二首,是回赠丈夫徐悱之作。诗中通过写景来衬托相思之情,颇为真切生动。524年,徐悱死,刘令娴作《祭夫文》,辞意凄惋,留下“令名士搁笔”的美谈。此文载于《艺文类聚》。

家学相承,独树一帜;文尤清拔,流芳遐迩

史载,刘令娴出生在官宦之家,刘家门第煊赫,且爱好文义。刘令娴是齐大司马从事中郎刘绘之女,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第三妹。刘孝绰,本名冉,小字阿士,能文善草隶,号“神童”。自幼聪敏,七岁能属文。他的舅舅齐中书郎王融是著名文学家,竟陵八友之一,东晋宰相王导的六世孙十分赏识他,常说:“当今天下的文章,如果没有我,就要数阿士写的最好了。”

刘孝绰是“彭城才子”,当时著名的文人,被称为“中国楹联第一人”。《南史·刘孝绰传》中说他:“辞藻为后进所宗,时重其文,每作一篇,朝成暮遍,好事者咸诵传写……亭苑柱壁莫不题之。”昭明太子萧统文集刊行时,特请刘孝绰为之作序。刘令娴“兄弟及群从子侄当时有七十人,并能属文,近古未之有也”。他有三个妹妹,大妹妹嫁给琅琊人王叔英,世称刘大娘,当时有文集行世,今仅存三首,与刘令娴齐名;二妹嫁给吴郡人张嵊,也有才学,但作品已不能考见;三妹刘令娴嫁给东海郯人徐悱,为著名才女,文采最为出众。刘氏三姐妹都有才学,而刘令娴“文尤清拔”。

《名媛汇诗》中有这样一则逸事:刘孝绰被罢官之后,一直闭门不出,还在门上题诗说:“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刘令娴看到后为其续句:“落花扫仍舍,聚兰摘复生。”仅此一联,就可以看出刘令娴的才思敏捷,而这一联也颇受刘孝绰的称赞。

据说在一个初春,刘令娴的两位姐夫去拜访刘孝绰。两人平时对刘令娴的才华很不服气,久怀嫉才之心。恰巧赶上这次聚宴之机,想试试三妹的才华到底如何。于是在酒宴上两个姐夫提议:“听说三妹才智过人,今天咱们就对对子和猜谜诗助酒兴,可否?”刘令娴一听,两位姐夫这是冲自己来的,便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小妹才疏学浅,岂敢与知识广博的两位姐夫对阵呀!如果是为助兴,那么我只好班门弄斧了,还请姐夫们手下留情啊。”她的回答让两位姐夫略显尴尬。

大姐夫王叔英首先出联:“岁岁迎新岁,往岁逊来岁。”刘令娴稍微琢磨了一会儿,立马答道:“春春辞旧春,今春胜去春。”她话音刚落,在场的人就齐鼓掌称赞对得好,王叔英也只好随大伙说了声:“对得不错。”但是,他似乎心有不甘,于是又出了一首吟物的谜诗:

仙花和露捣芳尘,驻得宫娥不老春。

香晕红潮生玉颜,暖融降腊点樱唇。

刘令娴想了想微笑着答曰:“大姐夫的谜底可是‘胭脂’吧!”王叔英觉得这么快就能猜出,从内心不得不佩服三妹才华横溢,反应敏捷。连忙说:“猜对了!猜对了!”刘令娴赢得了全场掌声。轮到二姐夫张嵊出题时,他说:“我出两副短联,请三妹速答。”刘令娴点了点头,张嵊说道:“梅花含白玉。”刘令娴随口答:“柳色吐黄金。”张嵊没想到回答的这么快,接着说:“岁寒三友,松梅竹。”刘令娴速答道:“春暖一家,杏李桃。”

听到刘令娴的回答,张嵊感叹不已,觉得对仗平仄公正恰当,从内心有点刮目相看小三妹的才气了,接着出谜诗一首:

竹做栏杆木做墙,只关猪来不关羊。

三个小子来抓猪,吓得猪儿乱嚷嚷。

刘令娴思索了一会儿嫣然一笑说:“二姐夫想难倒我,我想这是‘算盘’对吗?”张嵊这时唰的一下脸红了,深感自己不如三妹的文才。接着令娴以退为攻,对两个姐夫说:“有来无往非礼也!我也出副字谜请两个姐夫赏脸猜猜看,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刘令娴随即开口道:

砍去左边是树,砍去右边是树。

砍去中间是树,只有不砍非树。

王叔英与张嵊猜了半天也猜不出来,这时刘令娴的哥哥刘孝绰,看到局面太窘,两个妹夫有点下不了台,于是解围说:“小妹说的可是个‘彬’字吧!”想不到一个字谜能把两个姐夫难倒,真乃“蛾眉不让须眉也”!

一篇祭文,令名士搁笔——夫妻情深意长

刘令娴的丈夫是徐悱,字敬业,是仆射徐勉的儿子,生年不详,卒于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宦游在外。徐悱幼聪敏,能属文。徐悱在外地为官时,夫妻各居一方,为遣相思之苦,二人有诗歌赠答。《玉台新咏》中有徐悱与刘令娴的赠答诗数首,可以窥见这一对文学夫妻在闺房中的情好,今存诗四首。

他们夫妻二人寄诗赠答,感情真挚。徐悱有一首《赠内》诗:

日暮想清扬,蹑履出椒房。网虫生锦荐,游尘掩玉床。

不见可怜影,空余黼帐香。彼美情多乐,挟瑟坐高堂。

岂忘离忧者,向隅心独伤?聊因一书札,以代九回肠。

刘令娴看到诗作后,作了两首《答外》诗,其中一首亦题作《春闺怨》:

花庭丽景斜,兰牖轻风度。落日更新妆,开帘对春树。

鸣鹂叶中响,戏蝶花间骛。调琴本要欢,心愁不成趣。

良会诚非远,佳期今不遇。欲知幽怨多,春闺深且暮。

诗中通过写景来衬托相思之情,颇为真切生动。另一首《答外》诗如下:

东家挺奇丽,南国擅容辉。

夜月方神女,朝霞喻洛妃。

还看镜中色,比艳似知非。

摛词徒妙好,连类顿乖违。

智夫虽已丽,倾城未敢希。

这首诗写妇女的心理状态很传神。夫妻二人的和诗,刘令娴的诗以景寓情,显得超脱些;徐悱的诗则有闺帷之欲,轻灵不足。史籍中评议刘令娴文辞“清拔”,算是中肯。

另外,她还有《听百舌诗》一首,写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也很形象:

庭树旦新睛,临镜出雕楹。

风吹桃李气,过传春乌声。

净写出阳留,全作洛滨笙。

注意欢留听,误令粧不成。

524年,徐悱去世,死于晋安(今福建南部)内史任上,年龄大约在三十岁左右。灵柩回到都城家中后,刘令娴饱蘸泪水,悲痛不已。于是为丈夫写了一篇“辞甚凄怆,清绮可诵”的祭文。徐悱的父亲徐勉名重一时,本想为儿子作哀辞,及见此文,叹而搁笔。刘令娴的这篇《祭夫徐敬业文》一文,记载在《艺文类聚》中,如下:

维梁大同五年,新妇谨荐少牢于徐府君之灵曰:

惟君德爰礼智,才兼文雅,学比山成,辨同河泻。明经擢秀,光朝振野。调逸许中,声高洛下。含潘度陆,超终迈贾。二仪既肇,判合始分。简贤依德,乃隶夫君。外治徒奉,内佐无闻。幸移蓬性,颇习兰薰。式传琴瑟,相酬典坟。辅仁难验,神情易促。雹碎春红,霜雕夏绿。躬奉正衾,亲观启足。一见无期,百身何赎。呜呼哀哉!生死虽殊,情亲犹一。敢遵先好,手调姜橘。素俎空乾,奠觞徒溢。昔奉齐眉,异于今日。从军暂别,且思楼中;薄游未反,尚比飞蓬;如当此诀,永痛无穷。百年何几?泉穴方同。

死者生前的才学贤德,昔日夫妻之间的百般恩爱,一并萦绕在笔端;心肺欲裂的悲伤心情,恨不同穴的悼亡哀痛,全都寄托在字里行间。如泣如诉,字字血泪,读之令人不禁黯然神伤。这的确是一篇文字有尽而情意无限的文章,是哀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无怪乎名士徐勉既睹此文,亦为之敛手搁笔!

闺秀驰翰墨,清才属令娴——偏见掩盖不住的才华

南朝齐梁年间,吟诗弄赋不仅是世家名族的修养,也是踏入仕途的资本。那个时代,上至皇帝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酷爱文艺。谁要深谙附庸风雅之道,就能升官发财。文化人就意味着是朝廷的人,舞文弄墨就意味着具有踏入官场的资本。就连诗歌评论家钟嵘也在《诗品序》中这样描绘当时的风尚:“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这样的时代背景,加上家庭的熏染以及个人才华,刘令娴就靠写“粉诗”出名了。

刘令娴的情诗受南朝民歌的影响,写的相当大胆,而且语言清新,风格流丽。她写过一首《光宅寺》,这首诗让她受到了一些封建士大夫的批判,凡是读过此诗的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如下暧昧的画面:黄昏时分,一位容貌娇艳的知识女性来到光宅寺烧香拜佛。长廊深处,一位帅呆了的青年和尚对其挤眉弄眼,女子立刻春心荡漾难以自拔,就尾随和尚来到禅房……

长廊欣目送,广殿悦逢迎。

何当曲房里,幽隐无人声。

光宅寺是当时都城建康(今南京)的一座佛寺。刘令娴以一个贵族妇人的身份,写下这样的诗,自然会让读者对她与寺院僧人的隐秘情事做出猜想。清代学者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曾谈到这首诗,他引用唐人高仲武的评价说“形质既雌,词意亦荡”,意思是说,诗写得如此低俗,其人也必放荡。王士祯自己则说的委婉:“勉名臣,悱名士,得此才女,抑不幸耶?”徐勉是名臣,徐悱是名士,家里娶了这样一个才女,算不算是不幸呢?这显然是封建主义的偏见。

如此充满把玩意味的诗,出自一位已婚妇女之手,难免让好事者浮想联翩。中国的读者(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大都有这样一个习惯,睹文揣人。看到作品中有“出格”行为,就自然联想到作者的人品。

再看刘令娴的另一首诗,名为《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其诗如下:

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

同心何处恨,栀子最关人。

这首诗是刘令娴把栀子赠予一位叫谢娘的女子,而在南朝民歌中,常以“栀子”谐“之子”,指代恋人。延伸阅读,就是写给恋人的情诗。刘令娴又因为写了这样一首语言暧昧的情诗而被后世部分人解读为同性恋。其实,仅凭借“栀子”一物就说刘令娴和这个谢娘有暧昧的同性关系未免有些片面。

有句话说:“若知其人不能不论其世。”的确如此,刘令娴所处的南朝齐梁年间社会思想开放、文风自由。士大夫多不为礼教所拘,旷达放诞。自梁朝开始,文坛宫体诗盛行,内容多写闺阁之情,且诗风柔靡绮丽。文人写什么和怎么写,朝廷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说就是“人人眼角里是淫荡”“人人心中怀着鬼胎”。刘令娴出身贵族之家,自然不能不为时代的风尚熏陶。与她同时代的著名文人,如谢惠莲、沈约、庾信等人的作品中,多会看到同性恋的描述。文人之间的互相跟风写作,直接造成南朝一时旷达放诞之风。此类题材并非刘令娴的“独创”,更不能就此说明作者有“特殊癖好”。

可见,历史的乐趣,在于前世斑驳人性留给后人的猜想,后人总想在这黑暗的人性隧道中,走向有光亮的地方。如果刘令娴仅仅有以上的诗文,岂不是很可惜,为此摘录了她其他的诗,便于读者欣赏。

《题甘蕉叶示人》

夕泣已非疎,梦啼太真数。

唯当夜枕知,过此无人觉。

《和婕妤怨》

日落应门闭,愁思百端生。况复昭阳近,风传歌吹声。

宠移终不恨,谗枉太无情。只言争分理,非妬舞腰轻。

《答唐娘七夕所穿针》

倡人助汉女,靓粧临月华。连针学并蒂,萦缕作开花。

孀闺绝绮罗,揽赠自伤嗟。虽言未相识,闻道出良家。

曾停霍君骑,经过柳惠车。无由一共语,暂看日升霞。

刘令娴的作品据《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刘令娴集》三卷,《唐书·经籍志》则著录有《刘氏集》六卷,今均已散佚。其诗今存八首,全见于《玉台新咏》,今人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一篇,见《艺文类聚》,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刘令娴充满时代感的情诗给她守寡后的生活引来了人们种种非议,但是这些偏见和猜忌无法掩盖她另类不俗的文笔,也不可淹没她才学大放的异彩,她不愧为一代才女。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